公 法 评 论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关天茶舍』

大学生们的新乡村建设行动

  刘老石
  一、 农村的贫困与精神贫困
  二、 大学生们的支农调研
  三、 大学生们参与的新乡村建设行动
  四、 一般经验
  五、 困惑
  
  
  大学生们的新乡村建设运动
  
  农村的贫困与农村的精神贫困
  
  谈到农村,我们马上就会把它和贫困联系到一起。农村的贫困是众所周知的。为了帮助农村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解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一些社会团体也为这些地区送去了扶贫物资,但结果与期望却是相反,这种给钱给物的扶贫措施最终非但没有使这些地区富裕起来,相反甚至还滋生出了“等靠要”的懒汉风气,后来这种被称作“输血”式的扶贫方式逐渐被抛弃。随之而来的是修路,送技术、送文化,人们称之为“造血”的扶贫方式,扶贫方式由“输血”转为“造血”。不久人们发现虽然“血”造出来了——路有了,农技推广站有了,文化站建立了,但却对贫困地区没有多少帮助。且不说那些措施本身就耗费巨大,更重要的是这些耗巨资建立的东西基本成为了摆设,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这种所谓的“造血”扶贫的办法也被实践证明不可行。
  这种结果让许多扶贫工作者和农村问题专家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明明肉有了,血造出来了,有血有肉的人却没有站起来呢?还缺什么?是不是还有些什么更重要的工作被我们遗忘了?
  另外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的反思:为什么有些地方,本地各种资源都很丰富,但是反而不如自然资源禀赋很差的地区发展的快?有些地区虽然有发展的比较快,人们衣食丰足,但是人们却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村里出现的问题并不比贫穷的村子少,各种社会问题、各种公益问题也难以解决,有时甚至是越发展的快,麻烦也就越多?
  
  农村的现实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农村贫困中,更为根本的贫困是精神贫困。
  稍有农村经验的人都知道,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破败殆尽,各项公益事业昨日黄花,科技进步空中楼阁,医疗卫生纸上谈兵,青壮年和有些知识文化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流失,农村已经没有可以推进自身进步的人才。村民们似乎都在默默地等待,但如果你问他们在等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农民就是在这种等待和孤寂中变得越来越麻木,走向“绝望”的。
  农民已经变得越来越懦弱,失去了最起码的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意识,完全没有了自信力。不仅仅单个个体如此,整个村整个乡也是这样。如果你问他们缺什么?他们就说缺钱、缺市场、缺技术,什么都缺,问他们怎么解决?他们一般会告诉你就等待政府的扶贫、外界的支援。他们甚至也会很坦率地让你帮忙修路、自来水、卖农产品。如果哪个村选举违法、干部有问题,个人权利受到了侵害,他们或者默不作声,私下埋怨,实在忍受不了就上访,找青天,跪在衙门口哭诉。
  我们始终难以理解的是,五十、六十年代,尽管我们的生产能力和物质状况和今天相比差距巨大,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农民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战天斗地,气概豪迈。他们克服困难,改造农田,改进技术,兴修了无数的水利工程和道路。我们在农村能够见到的基础设施,大部分是那时候修建的。人们主动去参与基层政府的管理工作,农民们组织起来,改善社会,活跃生活,把自己看作是乡村的主人。但是今天,农村技术进步了,生产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各种物质条件也改善了,农村以外的城市支持也有更大的可能了,更有能力做事情,但是今天的农民却变得无所作为、无能为力了。
  这是为什么?农民怎么了?骄气了?堕落了?智力变低了?农民曾经有的自信哪里去了?是什么导致了农民如此的颓丧?
  
  我们不禁要问:农民的精神哪里去了?
  我们会首先想到是因为市场经济造成了小农经济的无法自信,基层政权又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农民素质需要提高等等。
  但是这却远不是主要原因。
  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的非组织化。目前农村已经如同一盘散沙,缺少必要的凝聚力;与此同时基层政府除了要粮要款、刮宫流产之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基层的整合能力基本丧失,靠基层政府和现有的农村组织力量根本没有办法把农民再凝聚起来,更没有办法从内部产生出推动农村向前走的推动性因素。没有这些,不仅农村的各项事业没有办法进行,富裕小康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处于松散状态的农户依靠个人的力量肯定没有能力克服自然给予的困难,一个人无法治理水旱荒灾,一个人也无法应对市场的挑战,一个人也就无法应对来自政府和其他群体的利益侵害。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自信心的丧失。所以表面看来农民的精神贫困表现在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下降,但是根本原因却是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失去群体关爱。失去组织的农民个体在市场经济和强大的政府面前是无法做到自信的。没有了自信之后,也就只有他信,依靠别人了。
  失去了自信的农民不再有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一旦遭遇困难,理所当然把责任推给了政府。基层政府,面对如此巨大的精神要求,他们也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事情最多也只是给些物质援助,后来连物质支援也难以做到。然而因为这种单纯的物质扶贫的主导思路是错误的,忽视了对农民本身精神的生长,它把政府当作了扶贫的主体,忘记了脱贫的主体应该是农民本人。所以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有时结果甚至是适得其反,越扶越贫。
  除了政府的原因之外,农村的精神贫困还源于农村自身缺少外来信息的有效流入。由于贫困导致的各种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的缺乏,同时由于农村人员流动也很少,使得信息流入很少,最后导致农民缺少外来的激励,甚至与外界隔绝。农民为了得到一些可用信息,必须花费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很多人只好从废纸中,从不多的广播中获得相关信息,有的甚至要花钱贿买中央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更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还有意识地阻碍信息的传入渠道,使得农民很难得到相关的中央政策和国家法律,在的甚至还会有意地对传播中央精神的农民进行非法拘禁和各种形式的打击迫害。本来农民还是相信和依靠中央的支持的,但是基层的现实是连最基本的中央支持都无法获得。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信息传播无利可图,利润太低,公司只能从农村退出。所以指望用市场的方法来达到信息传播,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既没有外来的精神支持,也没有内在的精神生长可能的农民,如同沙漠上的孤树,最后自然也就根本不可能有精神生长出来。
  
  中国一句老化说得好:扶人先扶志
  解决农村的精神贫困,依靠基层政府不可能,因为政府实在无法或者无能力应对如此庞大的精神需求,更何况其主导思路还是错的;依靠外来公司不可能,外来公司和农民之间仅仅是一种利益交换,有时甚至还是对农民的利益的侵害。这两者都没有可能让农民的内在精神生长起来。
  农村精神生长,农民的精神成长只能依靠农民自己,依靠农民自身组织的成长。但首先就必须在这些村民中找到当地的能够带动农民精神成长起来的农民带头人。这些人是精神成长的火种,也是现有的村庄中让村民能够重新焕发起斗志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对农民的帮助必须从精神扶助开始,这就是所谓的“扶人先扶志。”这种扶贫我们称之为“精神扶贫”。这是未来农村工作中最为根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大学生们的支农调研
  从2000年开始,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指导下的“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得到了推广,大学生的各项支农调研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在各地高校掀起了“关注农村 塑造自我 建设新乡村”的热潮。
  在各高校内,始终都有一批来自农村,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热血青年,希望为农民做些事情。他们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和优势,建立了支农社团,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支农活动,例如寒暑假、“五一”、“十一”下乡支农调研、支教扶贫活动,日常的三农方面知识讲座和培训。各支农社团的发展和支农活动都得到其所在学校团委和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
  到2004年5月,已有120多个支农社团成立,遍布在除西藏、台湾、青海、海南之外的各个省市。国内名牌高校基本都建立了涉农社团,北京地区的社团数目最多,已达30多个,其次是重庆和上海。河南是涉农社团发展最快的地区,到2004年5月,已建涉农社团近20个。北师大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天津科技大学新希望发展促进会、北京大学乡土中国学会,是建立最早的社团。
  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大学生们自己组织和策划的,他们自己推动社团活动的开展,并且组织各地社团参与活动,每次回来召开支农调研经验交流会,定期组织大型的培训会,对各社团进行支农调研培训。
  
  支教活动是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对农村的孩子不仅仅进行书本上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安排和组织一些活动,寓教于乐,希望对他们未来生活和学习有所启发引导,给孩子们放映一些最新的、有意义的影片,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唱歌,这些都是我们支教活动的内容。同时,我们还发现新的观念和思想要在农村推广,比如环保意识,孩子们是很好的切入点。
  重视支教活动的可持续性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不能在村里呆上几天后就一走了之,让孩子们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大学生志愿者还帮助一些乡村学校建立了图书馆、手抄板报、广播台等,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组织、管理,开辟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
  今后农民工问题将成为我们的支农调研活动之一。2004年特设“农民工”工作组,主要负责开展关注农民工的活动,针对城市中这一新兴群体开展了教育培训、法律宣传等活动,以北京为基础,为各地社团作指导性的工作。
  
  调研活动 每逢寒暑假,“五一”,“十一”是大学生们调研的黄金季节。他们结合当前国家“三农”问题的焦点、当地农村的状况及自身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课题,预备、学习相关资料,进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之后根据调研分析结果,撰写调研报告。每次调研结束,我们都收到各地高校寄来的调研报告。我们邀请了三农问题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评奖,并对调研期间涌现出不少的优秀报告,编辑成调研报告集。现已有五本报告集完成编辑,包括了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的优秀调研报告。
  许多报告结集出版,有些报告经过专家处理,被递送到有关部门,成为政策依据,促进了三农问题的改善。
  信息站建设通过长期的乡村调研,我们发现农民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和金钱,而是政策法律和农业科技以及教育等方面的信息。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窄小。且许多地方的基层政府不重视实用信息的推广工作,有的甚至有意识地加以阻碍,以致于农民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取中央的各项政策和信息。信息渠道不畅、信息匮乏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限制了农民在致富和精神建设方面的改进能力,农民有时为了获得一点信息,如中央政策、法律知识、教育知识或者实用技术资料,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而另一边,这些信息被大量地堆积在城市的科研所的资料库和网络中,没能惠及农村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信息资源浪费。
  因此现阶段,“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现在又发展出农村信息站这个子项目,为解决农村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解决渠道。我们组织动员了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宣传党中央的政策法规,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参与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事实上,大学生们也很愿意参与这项活动。
  两年来,通过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00多个“大学生农村信息传播站”,让当地农民精英作站点的负责人,通过他们收集传达农民需要的各类信息。现在大多数的信息站工作情况良好。下一步将建立“农村——高校”信息传播渠道,逐步引导高校团委、农村村委会、涉农组织及社会公益组织加入进来,争取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村信息传播网络。
  信息站的建立,缓解了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加快了城乡互动和沟通,引导农民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对农民,特别是农民的思想意识,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生支农调研的改变
  
  我们刚刚开始做的时候,总是把支农调研的方向定在调研为主,到农村去的主要目的是调研。但是后来越来越感觉这样不行,一方面,每次到农村去,都会感到有些事情非做不可,而仅仅是调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另一方面,但纯调研还会增加农民的负担,去多了,甚至还会让农民感到厌烦——解决不了问题,还一次次的麻烦人家,人家能不烦吗?
  后来我们就做了调整,将主要方向放在了支农上面。到农村去要多为农民做事情,想办法去做事,而不是想办法去调研。从送给农民旧衣服旧文具,到支教访贫,再到建立信息站,再到建立合作互助村。尽自己所能去做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调研怎么办呢?这时候的调研已经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融于日常活动里的一项内容,随时随地调研。这样写出来的调研报告更有意义。是一种参与式的调研,而不是被动式的访谈。
  现在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协助农民进行组织化建设上面,给予农民更多的精神激励,即新乡村建设实验点上。我们越来越感到让大学生们参与到新乡村建设中去是既帮助农民解决农民精神贫困的最好的方式,也是拯救大学生的精神贫困的好手段。而且重要的是这也是大学生们能够做的,也有能力做的好。
  这样我们逐渐就把支农调研的重点放在了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实验点的建设上,同时也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在一些比较成熟的运行点上多帮助农民做点事情。但是对于一般的没有任何基础的地方一般都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有些没有明显的改进可能的村庄,一般不再作为支农点。这样也就保证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向主渠道倾斜,多为农民做点事情。
  事实上,同学们是有创造力,现在开辟的几个新的新乡村建设点,如招远、鱼台,都明显是大学生们独立操作着,那些同学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农民的精神激励和协作能力培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也证明这是同学们完全能做的好的事情。那些开辟了这些点的同学以及这些点都已经成为了我们的骄傲。
  
  大学生们参与的新乡村建设运动
  在著名的经济学家温铁军老师的指导下,这场一经进行了两年的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开始有了新的目标——迈向新乡村建设,参与到新乡村建设的洪流中来。
  大学生们参与的新乡村建设主要表现在两点上,就是一方面,在全国各地利用支农调研的机会寻找比较适合的优秀农村带头人和实验点;参与到给农民举办的各种培训中来,有的时候这种培训工作则是完全有大学生们自己承担的;进行培训后的实验点的指导和支持工作,协助建立实验推广点。
  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农民带头人的培训,培训的人数达到300人次,通过这些培训学员的作用,在河北、山东、湖北、山西、安徽等地已经建立了二十多个实验推广点,大部分实验点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些实验点取得的成功非常的惊人。
  
  
  案例一 山东省鱼台县姜庄村农村发展案例
  
  姜庄村,新的希望被成功托起
  
  时间:2004年5月1日~5月7日
  地点: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谷亭镇姜庄村
  人员组成:北京理工大学 陈乐乐 陈科灶
  北京科技大学 赵猛
  首都经贸大学 张杨
  中央财经大学 张志雄 翟玉竹 康清珠 蒋川 黄海鹏 苏敏 黄婉婷
  济南大学 英成才 乔计阳 周俊玲 刘修文 邓国琪
  中华女子学院 游丽金 叶望市 范志娟
  主要活动:农民组织化培训、组建文艺演出队、评选“十佳儿媳”、广播宣传、联欢会、支教、调研、扶贫、搜集失学儿童资料(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正文
  赠给支农大学生
  农村真是穷
  农民真是苦
  何时走向富裕路
  谁人能相助
  我们翘首日日盼
  忽闻锣鼓震天响
  疑是农家迎新人
  却是一群入村知识人
  (文:姜庄村村民 朱守军)
  隆重的欢迎仪式
  开来了三辆拖拉机,车前贴着写着“姜庄村”三个打字的红纸,也相当于是横批,车右侧写着“欢迎大学生”,左侧是“来支农调研”。
  我们将校旗展开,用竹竿插上,均分到各辆车上。放好了行李,上了车。
  第一辆车上搁置锣鼓,一路上不停地敲打着;第二辆车上满载我们这一行十多人,第三辆车专放我们的行李以及捐来的衣服。
  从鱼台镇到姜庄村的路上,大音量的唢呐、震天响的锣鼓,加上我们激昂的歌声,我们是如此“风光”地向村子挺进。道路两旁是展铺开的一片绿油油的麦天,阳光跳跃式地活动在麦浪上,可爱极了。春风拂面,多么惬意,景色又是多么地赏心悦目。
  唢呐得意地一路吹奏,也不歇息,一直伴随。一路的颠簸,一路的吹打,一路的欢歌。围着村子绕行了一圈,终于在一众多村民聚集的地方停下了。老老少少们聚拢过来了,新奇地望着我们,那淳朴的笑容,那掩饰不住的欢乐,使我们感动。
  听他们说,早上六点村里就开始准备欢迎的工作了。镇领导也来了,等了我们一上午,中午离开了。
  我们再村里都干了些什么?
  
  培训组
  
  题为“村民与大学生学习交流会”的培训是此次的重点工作。本村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就是群众基础好,他们只是缺少某种力量把他们凝结在一起,促进村子的发展。
  5月2日下午,在改编的《团结就是力量》的强有劲的歌声中,在“改变自我,做家乡主人;团结起来,建设新乡村”的口号声中,开始了交流会。来的人不多,大约有十五人,可能是村民认为参与培训的是要经过严格挑选的吧,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是,丝毫不减我们的热情。主讲的两个理工大的同学就“姜庄村的现状”“建设什么样的新乡村”条理清晰地引导村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场交流活动持续了三个多小时,随着村民对所讨论的形式的熟悉度的增加,气氛被调动起来了,热烈了,尤其是谈到切合他们自身实际的“我们缺什么”时,他们谈得深了,也放得开了,并逐渐地、他们自己最终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不是缺钱,缺技术,缺人才,缺信息,缺市场等,我们缺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又提出了解决对策,正是口号中的一句“团结起来,建设新乡村”。于是,当再次喊口号时,先前的不严肃态度,或者有人觉得好笑都不再有了,村民很是认真地喊口号,喊得很响,喊出了他们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精神激励,在逐步引导下,村民自主地意识到的理念正是我们所要传播给他们的理念,实在是难能可贵。
  马宜场在交流会最后进行了一番翻译性并具强烈鼓动性和感召力的讲话,强调了“团结起来”的精神,深化了村民的重视程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存在问题:1、人员流动性大。真正从头到尾坚持下来的有八个。其余的可能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可支配时间少,迟到有之,早退有之。统计总共的人员,大约有二十多个。2、村民说话较为谨慎。他们可能有一种心理上的误区或障碍,担心说错话或所说的话够不上主题,所以都不敢轻易发言。不过,随着气氛的活跃,他们不再拘束了。3、秩序不好。一遇到某个涉及政府腐败、官员干部之类的问题时,便一发不可收拾,需费大力气规范。毕竟是第一次,村民不懂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许多问题。不过,主讲的两个同学都很有技巧,调配十分得当。
  5月3日上午的主题是关于协会的基本知识。当我做完广播赶到交流会现场时,我欣喜地发现,屋子里的人很明显地,比昨天要多了一倍左右。本来今天这理论性的东西,讲起来难免枯燥些,但我发现,气氛十分融洽,村民积极地发言,并且发言内容很到位,说到了点子上。看到了这可喜的变化,我心里也豁然开朗了,毕竟,人数是强有力的说明,说明了村民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做起事情来也更有劲了。
  课间休息时,我们教唱《全国农民唱新歌》,歌声要雄浑、有力得多。后来发现,这首歌引起了村民的强烈共鸣,这积极向上的词贴近他们的状况。有人提议改歌词,改为《谷亭农民唱新歌》,将“茶园绿油油,哎,梯田闪金波”改为“麦田绿油油,哎,稻浪闪金波”等。当修改完毕,这首歌似乎成了他们自己创作的歌,唱得更响、更亮了。村支书和马叔兴奋地立刻接上了广播,让村民对着广播唱,将他们的歌声向村子里传播,传播到每个人的心间。
  下午的主要内容是分组讨论并模拟制订协会章程。满满一屋子的人,33人,在《合作洪流不可阻挡》的歌声中,33个村民,33股力量,33双支持的眼睛,显得更加奋发向上了。主讲的同学带领大家先是回顾了这两天的主要内容,继而分组,分成了四组,我们几个支农队员分散到各个组中。我们所起的作用只是规范思路,让组员按大体要求的步骤走。我发现,村民还不够了解协会,所考虑到的问题较简单,该考虑的考虑不周全,而要在进一步的启发下,才能继续得深入些。 不过在钱的问题上倒还说得透,毕竟利益是最重要的。讨论一组接着一组地结束,人员也一个随着一个流失。屋外不知何时开起了“接待会”,几个不明事理的队员在那接受村民反映问题,致使里面的人不断地被“吸”出去。当每个组派代表上去介绍其所制订的章程,轮到一“木工协会”组时,组员竟一个不在。主讲的同学就各章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所在,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最终,我们还是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因为,有人提议再唱歌,这样就能将出去的人召集回来,果然如此。哦,歌声的力量!
  接着的是关于“农村妇女问题”的一个小讲座,人数达到了最多,五十多人。小讲座是以五幕场景为开场的,主要反映的是一个女性从一出生初始到长大成人社会对于她的关于教育、家庭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的待遇。继而是提问式交流,我得到了村民们反馈的信息:重男轻女(大叔们理直气壮地说:“都这样”),女孩辍学的比率要远远大于男孩(本村小孩多,辍学现象严重)。妇女们是羞涩的,当我提问到她们时,各个转身就往外躲,小孩是真实而大胆的,很多问题都是他们代为回答,大叔们固守着他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观念,固执而霸道。在最后,我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教育一个男性,教育一个人,教育一个女性,教育一代人”,我希望唤起他们关于男女平等的意识,我希望他们能够重视儿女的教育,给予女孩同等受教育的机会。
  晚上,播放《四个民主一套车》,以为第二天的模拟选举做准备。
  5月4日,原定计划是继续播放《四个民主一套车》,让参加交流会的村民按其中程序进行模拟选举以发现问题,但因客观原因(本村一清华大学的博士回乡结婚,村民出动庆祝)而造成交流会无法照常进行。于是取消。
  总体来说,培训交流会是成功的,提高了村民的自觉参与程度,促进了村民对协会的认识以及团结合作的意识。从一次比一次响亮的歌声中,从一次比一次郑重有力的口号声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站在文化大院举行交流会的屋子里,看着墙上贴的白纸、红纸上的歌词、标语以及这两天的成果展示,感触良深。这些存在过的东西,将会随着这几张纸的消失而一并消失吗?我们的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还是可能长久?
  马宜场大叔曾经去河北翟城接受过培训,并写了一首诗,可以用它来说明问题“《合作经济是路径》:千里迢迢来翟城,寻找农民致富梦。中央政策松民绑,九亿农民齐赞颂。市场经济大潮涌,一叶扁舟惧狂风。中国虽大农业小,合作经济是路径。学教同仁献热血,乡建教育铸长城。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盛开满园红。以人为本是基石,“三个代表”指明灯。弱势群体得康健,殚赐壶浆尉党情。”马叔是个先知先觉者,他意识到了合作才是路径。在他的带领下,在他的继续影响下,我们的影响将会继续发挥作用的。
  当地的村民用行动也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回校后,马叔告诉我们,他们在坚持不懈地搞合作社,从公益性协会开始,想向经济合作社发展,乡亲们很有信心,说要将这项事情做到底。
  我们感到了由衷的欣慰。
  
  组建文艺演出队
  
  20年前,村里有一支远近出名的文艺队,常应邀到邻近村子演出。
  文革之后,文艺队也随之烟消云散了,村子里从此喑哑消寂。
  20年后,当年的成员仍在,成员当年的风采依旧。
  来了一股外在力量,一群大学生,欲再次将他们凝聚起来,组织起来,让村民有自己的娱乐中心,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初次召集爱好文艺、有文艺特长的成员是在5月2日晚上。定与7:00开始的会直到9:00人才到齐。令我惊讶的是,我原以为来的是中老年,却不曾想到年轻的也到了好大一部分。我发现,他们是很活跃的一个群体,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强烈愿望。二胡声起时,唢呐也闹,歌声夹杂,大伙的兴致高涨起来了,屋里一片热气腾腾。当他们得知我会扭秧歌,便迫不及待地把我推上去,让我教他们。舞起了红领巾,集体动起来了,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空间。当终于可以静止下来谈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说了大致的想法,希望他们可以能尽快成立文艺队,确定成员名单,日后经常相聚交流。如果确定了,接下来面临着的便是5号晚上的联欢会的节目,让他们做些准备。
  在5月4日的晚上,在安排第二天的节目时,村民很是积极,尤其是文艺骨干分子,都报了节目。一个同学建议说,晚会时我们可以宣布文艺队成立,并宣读成员名单,这样,有了一个名在,便于日后的组织活动工作的展开。确实可取,否则之前任是如何努力,终究村民可能不十分明白到底代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不知怎么去参与。而有了一个组织的名头,每个成员都会找到一种归属感,也会积极地加入的。于是,我们告知了大体思路,几个文艺骨干的反映很是强烈,立刻就先将队长、副队长给定了下来。
  5月5日的晚会上,由村支书正式宣告文艺队成立。文艺队的节目占了多数,有戏曲、京剧、二胡独奏、唢呐单吹、诗歌朗诵等,其中的作品有专门为大学生创作的,有反映村庄实况的,有体现美好愿望的,总之,因为我们鼓励原创,也就促使新作品的产生。而在演出过程中,我也才意识到,姜庄村的能人真不少,听那《天仙配》唱得多好,看那霹雳舞舞得多棒,那令人沉醉的二胡声,那高亢的唢呐,村民们的掌声更是对他们的肯定。
  5月6日那天早上,几个文艺队的成员集中到文化大院前的大街上来了。因我们在此停留的时间已接近了尾声,而我们实际做的事却微乎其微,我不禁愧疚。他们还是邀请我教秧歌,基本步法,再配上手法,可能由于这对他们是很陌生的一个东西,而我又只是学得皮毛的人,他们学起来难免困难。马叔马上派人去镇里买了两个关于秧歌的光碟,但看时发现太过专业化了,不适合农民的文化生活。比如我学的秧歌舞中有播种子、挑水、锄地等动作,那才是真正源自农民生产劳动的作品。在教的过程中我倒也悟出了一种教法,使得他们学得更快些。
  看看时间,都十一点多了,这时,一个大叔对着场中的人说,“快向游老师学习(他们称呼我游老师,折杀我也),把她会的全都学会。”然后转头对我说“游老师,你把你会的都教给我们吧,多给我们留下一点东西。”也就是这句话,让我在后来的日子里不停地思考,他们的这个要求是极其合理的,是我们本该做到的,可是,却要他们提出来。我当时的回答是“我们所有的,只要你们需要,我们都会留下来的。”没有过多的言语可以来表达我的感慨,也许,用行动来说明一切更好。
  回校后,在与马叔的几次联系中,我得知,文艺队发展势头良好,他们请了镇里三个退休的妇女干部教扭秧歌,另两个退休老干部教太极拳和太极剑,并在村里进行了一场演出,吸引了电视台的记者过来。马叔说,他们的目标像安徽阜阳南塘那样建成百人秧歌队,说是现在的规模达到七十多人,再有一段时间,相信可以实现。马叔还说,他们正在筹备建老年人协会,因为村子里的养老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如果真能解决,让老有所乐,对村里所有的人都是一件大好事。
  这是令我们欣慰的第二个好消息,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我们走后,由他们自己把这些事情做起来,继续发展。而如今,当地的几个带头人是真的做起来了,效果是如此地好,出乎了我们的意料。
  我们感到了由衷的欣慰。
  
  评选“十佳儿媳”
  
  乡村旧貌换新颜
  提起这乡村大家很痛心 指望种的田只有八九分
  一年收两季共有千多斤 留够口粮数下剩的交镇
  要想花零钱我们哪里寻 没有其它事日子马虎稳
  揪心又吊胆日夜把拴心 学生学费拿不起只有离校门
  干活年龄小爹妈还担心 大街去流浪只有气老人
  年龄十八九好友来提亲 新亲刚说妥就得拿定金
  三金一冒烟衣服十几身 年龄二十多登记要结婚
  对象说屋破拆旧再换新 爹娘没有钱只有找亲邻
  越想越头痛真是伤脑筋 结婚不多久就得把家分
  儿媳要方便爹娘没处蹲 寻村头找路边那是老年村
  乡亲弟兄们这事不能忍 要改变旧面貌我要动脑筋
  要团结起来自己动手建设新乡村
  相信科学敢于拼搏 焕然一新
  发展起来农民协会当家作主人
  (文:姜庄村村民 朱则玉)
  这是反映姜庄村整体状况的一首歌歌词,可以看出来,村民的生活并不如意。而其中,我们也同样发现,在子女孝顺方面做得不够,儿女一成家,父母面临的就是分家,有些儿媳不孝顺父母,使得老人没处可往,于是到老年村(据调研组资料,村里有一老人院,条件极差,住的人也不多)。
  也许是因为这些背景吧,所以当我们提出评选“十佳儿媳”时,得到了村民的赞同。他们说,这不仅宏扬了社会好风气,也增强了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
  评选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光是确定名单就得费很大的劲。调研组的同学在入户访谈的过程中让村民推荐,晚上汇报归结到一起,收集名单过程中注重各个组、各个姓氏都得有人,不能太偏,总之,方方面面的都得考虑到。然后,请从各个组请有名望的老人,集中到一起,商定并最后确定人选。
  整个过程,我们秉着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定了村民公认的好媳妇。我们准备了奖品,奖状。奖品是我们凑钱一起买的脸盆、毛巾、镜子,另有一本连环画(给家里的小孩看),在脸盆上扎上彩带,再别上“十佳儿媳”字样的红纸。
  颁奖是在联欢会上。由镇里来的领导颁发奖状,村支书和马宜场颁发奖品,而我们十个大学生上去为十佳儿媳戴红花。
  看着十佳儿媳脸上洋溢的幸福而自豪的笑容,我们也为她们高兴。
  
  支教工作
  
  中央财经和济南大学的几个同学将支教工作进行地有声有色。支教的形式灵活多样,场地选择也很适合,教授的知识更是丰富,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小孩很调皮,爱打爱闹,但是,用奖品可以安定一切;小孩没有音乐天赋,歌曲一唱就跑调,但是,不断地教,反复地唱,最终,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唱完整一两首歌了。他们还教小孩英语单词、唱字母歌、绕口令、读唐诗、练武术等等,开拓了小孩的视野,丰富了小孩的知识。
  在5月4日下午,支教组的同学与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篮球赛。
  期间,支教组的同学举行了一次作文比赛,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在联欢会上一并颁发奖状奖品。事后,我问到一个获得一等奖的小孩她的感受时,她流着泪对我说“我觉得像是在做梦一样”,也许,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这种荣誉吧。小孩的心,纯洁剔透的心。
  对我们这一群大哥哥、大姐姐,小孩子是很崇拜的,初到时,他们围着我们要签名,到最后我们要离开时的难分难舍。借助于小孩子,我们做了不少事情,比如熟悉村子状况等,小孩子们与我们可谓也结下了某种程度上的深厚的情谊。
  走之后,支教组的同学仍然与小孩子保持联系,我希望,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能给他们多一些的帮助,给他们多一些指导,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好。
  
  调研组
  
  知识青年入村来
  入左舍
  进右邻
  分析农家为何贫
  老叟问
  老妇询
  释疑解难答频频
  大爷听懂否
  大娘可知晓
  合作是方向
  团结就有力量
  知识青年回归去
  致富之路已铺好
  青少爷们乐滔滔
  问君何时再来到
  (文:朱守军)
  这是最艰巨的一项工作,因为所有的资料的提供,村子状况的摸底,靠的都是调研。因人员众多,人手是够的,所以,调研组也有了更为细致的分工。先期是为培训组收集参与培训人员的名单,然后是十佳儿媳名单,文艺骨干名单,贫困户,以及失学儿童资料等。
  当地有一养牛场,在进行详尽的调查采访后,村民希望我们能写一篇报告,引起大公司对养牛场的关注,能够给予资金支持。
  调研组的同学村头村尾、田间地里、挨家挨户地走访,再对所得信息斟酌、整理,着实做了不少事。我们其他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调研组的资料保障。
  
  广播宣传
  
  广播的准备工作是很繁琐的。因为晚上有总结会,往往开到很晚,第二天的广播内容的准备总是很迟才完成。早上,我们是定在七点广播,因此广播的人员通常五点多就起床了,要比其他队员辛苦些。
  3号早上,我们做了第一期广播,向村民们介绍了我们到来的这两天的整体活动,并告诉他们我们将要开展的工作,号召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我们的交流会中来。接着播了山东省的一号文件,以及关于兔子的养殖技术。
  由于广播在村委会那头,久未使用,线路出现问题,中断了几次。广播效果不够好,播音速度快,不清晰,只有四分之一村落的村民能够听到。
  第二次进行广播时我们换了地点,用文化大院的广播,播送了《中央一号文件》的部分内容,还有养猪的一些技术。
  由于时间以及人员调配,另就是断电等问题,我们的广播只进行了两次。之后的便是只作为娱乐之用了。
  
  联欢会
  
  在五号之前,不管是入户访谈还是我们的广播还是支教中,我们都告知了村民这个活动。而真正组织筹备却是在四号晚上,将全场节目及人员等全部确定下来。
  我们的设想是以村民的节目为主,我们的节目为辅,搀杂进可以让所有人一齐参与的三个节目(兔子舞、扭秧歌、拉歌)便可。
  我们排了一个小品剧,让小孩参与进来,支教组的同学还为小孩排了一首歌。
  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早早地,小演员们打扮得比日常明朗而集中到院子里来了。各个兴奋异常,只等着开演。
  文化大院屋里屋外一片忙乱。屋里,搬奖品,准备道具,安排人员;屋外,布置会场,安排就座,协调秩序。
  联欢会正式开始了。在马叔扯大的嗓门中,音响也落地有声。节目在主持人(一为首都经贸大学同学,另一为当地群众)的串接下井然有序地展开。颁奖、大合唱、兔子舞、小品、戏曲联唱、群众舞蹈歌唱等,最后的压轴戏是扭秧歌,大人小孩随我们而动,一派喜气洋溢的气氛。晚会中途因线路问题出现意外情况,会场突然暗了下来,主持人临场应变能力很强,立刻将拉歌节目提前,在微弱的星光下,有此起彼伏的歌声,有喝彩声,有召唤声,大家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陶醉!
  记得在我们离开时,马叔回忆起这场联欢会时,对我们说,姜庄村十几年没这么热闹过了,逢年过节或是召集村民开会,不管是多重要的事,从没有一次到过那么多的人。这是一次胜利,是我们带来了欢乐,给了村民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我们让他们有了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
  
  扶贫
  
  我们是带着学校捐的衣服下去的,共四大袋。
  在5号那天,根据调研组所得到的困难户名单,分组、分批地将衣服送到各家。刚开始时,看着我们队员提着的衣服,人们一拥而上,争着、抢着要衣服,见此情形,队员只好返回,想他法。想到了小孩,可以利用小孩。
  小孩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可以事前为我们打探情况,看我们所要去的那家的人口分布情况及年龄段,然后我们选取相适合的衣服用袋子装好,送往那家。
  用“扶贫”这个词其实是不确切的,因为我们仅仅是送几件衣服,我们没有给予资金资助,也没法给。我们本身就是学生,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给予精神上的支持,物质上也仅限于物,而不是金钱。所以当一位老大娘希望我们捐钱给她,让她回四川老家时,我们沉默了,我们无法答应她的要求。
  
  搜集失学儿童资料
  
  当地各户家庭多子女。而经济状况不佳,于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辍学现象。与我们一般大的姑娘小伙子大多已经工作几年了,几乎都是在初中辍学的。
  我们在那的几天,接触最多的是小孩,看着围绕在我们身边,羡慕我们的小孩子,我们打心里祝愿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但是,他们有许多却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客观的因素使得他们的家长不得不做出这残酷的选择。
  调研组的同学搜集到一些正在上学的,面临即将失学,或刚失学的儿童的资料,我们将这些名单带回来,打算在各高校做宣传,找到可以资助他们的单位或个人,能够给孩子们一些帮助。
  当然,有可能收到多少成效是我们所未知的,但我们会尽力,尽心。
  一切为了孩子。
  
  凝重的告别仪式
  
  分别的时刻到了。小孩与我们难分难舍,他们聚在屋子里,绕在我们身边,拉着我们的手,伤心地哭着,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来。他们唱着我们教的歌为我们送行。
  车开动了。在挥手告别的那一刻,在深刻地感觉到要离开这帮可爱的孩子,离开这善良淳朴热心的父老乡亲,离开这我们生活了六天、结下了深厚情谊的姜庄村,突然之间,眼泪扑簌而下。
  送我们的是村支书、马宜场和朱则玉。车上,谁也不敢多说一句,哪怕是一句,都可能牵动所有人的情绪。感伤,毕竟难舍啊。
  想起个头唱我们的支农歌曲以告别,可是,开不了口。
  马叔一直是红肿着眼睛,他说,从他记忆时起他就没有哭过,而这次,为这别离,他落泪了。我也是第一次,看见偌大的男子汉哭。
  他们送了我们好多礼物,正宗的微山湖的野鸭蛋、茶杯、水,到鱼台时还提了一箱牛奶上来,我们只能接受。我们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倒是捧着一大堆沉甸甸的东西回来了,惭愧!
  姜庄村的乡亲们邀请我们再去。
  马叔对我们说,以后一定再来呀,乡亲们想念你们。
  有机会我们会再去的,因为,那些熟悉的人,一个一个,已经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我们多么希望,再次看到他们。
  
  后续
  
  我们返校之后一直与马叔保持联系。村委会给我们每个学校的团委都发了感谢信。村委会还将我们给他们的住宿费、伙食费还有给文艺队发展的费用一并列了张清单,贴在宣传栏上,附上我们的图片,告知所有的村民。
  马叔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等你们再来时,肯定会发现新的变化,我们现在都很有信心,要把我们的村庄建设好。文艺队搞好了,老年人协会建起来后,我们还要建妇女协会,再组建经济合作社,把我们的生产搞上去,让村民都富裕起来。
  听着他豪放的宣言,他美好的憧憬,而对照马叔实际做事的那股劲头,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所说的一切都会成真。姜庄村的父老乡亲已经开始凝聚,开始团结起来,共同朝着一个更新、更好的生活的方向发展。
  祝福他们,同时,为他们加油。
  说明:因为姜庄村群众基础、政府基础好,再加上此次我们多支队伍联合下乡所做的这些活动,通过马叔的努力、村委会的支持,姜庄村现在成了我们新的基地,有希望成为山东的“南塘”。当然,建设是靠大家的,还得有更多的人,更多有心、有能力的人把新乡村建设做起来,推进姜庄村的发展。我们欢迎更多的同学参与建设,延续这项事业。
  朱则玉大叔写了这么一首诗歌“今日难忘五一节,敲锣打鼓把亲人接,青年学子能来到,老少爷们喜眉梢,一代新人创新路,三农问题得关注,三个代表指方向,农民弟兄齐欢唱,支农学生把调研搞,给我搭上幸福桥,要问这是哪来的福,党的政策把路铺。”我们真的达到了他所说的这种效果了吗?如果没有,请让我们再接再厉,共同打造姜庄村美好的明天。
  (作者:中华女子学院 游丽金)
  
  案例二 这是2003年十月开始在安徽阜阳三合镇南塘村建立的一个实验点,也是大学生们建立的第一个实验点。
  南塘梦想
  
  一、歌声与微笑的开始
  公元2003年7月20日晚,北京西站,我们10多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人民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支农队员,左臂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拎着大包小包的文具、书本、衣物挤上开往安徽阜阳的列车。
  “我们启程啦!”“向前、向前、向前!支农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充满朝气的力量……”大家高唱起自己改编的大学生支农队队歌,满怀着对乡村热土的纯朴感情,随着疾驰的列车奔向安徽农村进行新乡村建设的实验。当晚,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几名支农队员同时从上海、武汉出发,奔赴我们共同的目的地——阜阳。 这次活动不仅仅是我们大学生的支农支教行动,更是我们真正融入乡村社会,与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农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行乡村建设的初次探索。
  “三岔村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来啦!”
  
  21日早上抵达阜阳,已在火车站等候了三个多小时的三岔村民杨云标等人接过我们的行李,紧紧地握住了我们的手。他们带着我们上了汽车,直接驶往三河镇南塘村。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一声声清脆稚嫩的童音、一张张热情质朴的笑脸——我的心里突然一热,10多个小时候的旅途劳累顿时消失,感动的微笑取代了脸上的倦容,热情的双手伸向周围的人群:“乡亲们好啊!”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就在村口的南塘小学举行。虽然天空飘着雨,方圆几十里的父老乡亲都踩着泥泞不堪的小路赶到了南塘小学,把一个简陋的操场挤得水泄不通。天真的孩子们总是挤到人群最前面,睁大了黑漆漆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群大哥哥、大姐姐。本地的几名大学生也赶到学校,加入了我们的支农队。
  在大家的鼓掌声中我拿着喇叭走到人群前面,望着雨中矗立的乡亲们,一开始竞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各位父老乡亲们,你们好啊!真的非常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冒着大雨来到这里,给我们这么热烈的欢迎!真的,我们非常的感动!我们是来自全国十多所大学的二十多名学生,将在这里与各位乡亲们进行近一个月的的活动。我们会把这里作为一个长期的共建基地,以后每一年都会有大学生到这里和乡亲们共同建设美好的乡村家园!这次我们20多名大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教育组的同学会进行一系列的学校支教活动;来自农大的同学专门成立了农业科技组,为乡亲们咨询科学种田的方法;法律政策组的同学可以为大家讲解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法规,咨询法律问题;还有文艺组的同学会和咱们村子里有文艺特长的乡亲们交流,帮助成立我们农民自己的文艺表演队,用文艺宣传中央的‘三个代表’精神,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我们还想更多的了解和帮助村子里的老年人和妇女……”我说完后,每个小组组长把各组具体的活动内容向乡亲们简要说明了一下,马上进入了村民与我们面对面的分组交流。
  我们和几十名村民代表们走进了简陋的小学教室里,其他许多村民赶紧挤到教室门口、窗口。南塘村村长首先大致介绍了一下本地的情况,接着我们分别走向周围的乡亲们,询问他们的情况。一开始村民们还有些拘束,我们微笑着和他们拉上几句家常后大家都活跃起来了。每一两个学生就被十几个村民围着,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你们说俺养的猪为啥长得那么慢呢?”“俺家的鸡生了病可难治了,这得怎么办哪?”“你们大学生来看看,现在咱农村孩子小小年纪都想奔外边打工挣钱了,不能安下心来读书啊……”“俺家三口人就种一个人的地,下了一个月的雨,今年的庄稼还都让水给淹了……”几个小时的交流,我们尽力给村民们解答疑问,更多地是倾听他们的诉说或记下他们的问题。初次的直接交流使我们的对这里农村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我们更深深感受到乡亲们对支农队所寄予的厚望。
  
  二、两种不同的开幕式
  南塘小学的交流结束后,杨云标带我们到他家休息,他和家人腾出新房做我们支农队的大本营,自己住到了厨房旁的旧屋子里。他跟我们商量,这次活动在整个阜阳的影响都非常大,第二天上午再搞一个正式的开幕式,请市里和镇里的领导以及更多的村民们出席。同时,镇政府看到今天的热烈场面,准备明天再请我们到镇里表示欢迎一下。
  22日清晨,我们在乡间小鸟的欢唱中醒来,每人都穿上大学生支农队队服,换上刚买来的雨靴,踏着泥泞小路,唱着支农队队歌走向小学校。我们的装束和整齐的歌声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光,天真的孩子们手拉手儿跟在我们后面,微笑不语。到了小学里,大人还不多,小孩却不少。支农队的大孩子与小孩子们立马打成了一片。我们甩开带来的长绳:“来来来,小朋友们排好队,一个一个来跳绳!”刚才还不好意思和我们说话的小孩子们一下子变成了活蹦乱跳的小猴儿。雨后的阳光下,整个操场洒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十点左右,支农队文艺组长,中华女子学院的杜鹃和南塘村青年郭强双双走向前台,齐声喊道:“乡亲们好!大学生与村民共建学习型乡村社会活动今天正式开幕了!”首先是来由自北京、上海、武汉以及安徽本地的大学生代表发言,来自上海华东师大的代表袁艳敏是我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敏。她在发言中谈到了自己童年时在河南农村艰苦成长的经历,尤其是小学老师对她的委婉鼓励使她从一个差生逐步转变成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最终考上大学。面对台下全神贯注听着的乡亲们。
  大学生代表发言结束后是村民代表王秀华阿姨发言。王阿姨是以前村里的妇女主任,这天精神特别抖擞,拿着喇叭就说:“我代表全体村民热烈欢迎来自全国的大学生啊!我们这里条件非常艰苦,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到我们这个穷地方受苦了!我们早就盼着你们来了,今天我们真的是高兴哪!”简短而朴实的话语,听着却非常的温暖,我仿佛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接下去市里、镇里领导发言高度评价了这次活动的意义。
  
  三、我们就是一家人
  24号起,乌云与阴雨都没了踪影,天天都是艳阳天,我们终于开始按既定的活动计划在村子里开展活动了。一大早,支农队就来到南塘小学,教育组给孩子们上课,法律组和科技组给村民讲法规做咨询,文艺组与附近各村的文艺骨干们促膝交流。每天晚上,我们还给村民们放农业科技碟片和反映农村生活的经典电影。
  头两天与孩子们的游戏早已使我们打成了一片,教育组开始给他们讲一些思想启发性的课程,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我们还给他们讲环保常识,教他们唱歌、跳舞、画画、叠纸,背古诗,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天清晨和他们一起拉着手儿,迎着朝阳,蹦蹦跳跳去学校;每天黄昏和他们唱着歌儿,穿过晚霞,走在乡间小路上。我们还带他们帮大人们拔草,和他们一起在池塘游泳。虽然他们唱歌常常跑调,但他们学得那么认真,唱得那么大声;虽然没有彩色画笔,但他们一直在开心地画着,把画好的花儿送给我们;虽然不能写出长篇的作文,但他们天天在给我们写信,反复地写着:“哥哥姐姐,你们可不可以不要走啊!”和这些聪明无邪的孩子们在一起,我们时时在感动着;看着他们落后的学习条件,我们在尽力地思索着:他们就是我们的弟弟妹妹啊,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教育组的组长,天津科技大学的“小白”开始收集村里失学儿童的资料,准备回到学校后发动更多同学资助他们。华东师大的教育系研究生“大白”对村里教育状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教育组同学还参加了一次镇政府组织的与各学校教师的座谈会,系统了解了三和镇的教育情况。
  每天来与我们交流的村民络绎不绝,虽然我们的知识水平不一定能够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但他们仍然满怀感激。特别是那些文艺骨干们大多住得比较远,有的人天不亮就带着家当,步行两三个小时赶到小学里。头两天我们被镇里叫去了,他们还白来了几次——这些都是我们后来才得知的。这么纯朴热情的乡亲怎能不令我们感动?!我们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
  刚开始与文艺骨干们聊起村里的文化生活,他们都说村子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因为这里太穷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中老人们整天种地带孙子都忙不过来,哪会想到唱歌跳舞呢。我们又请他们先唱几首歌,这些朴实的大叔大妈显得很不好意思,都说自己不会唱。我们便拿出《支农手册》翻出《东方红》、《浏阳河》之类的老歌,请他们和我们一起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很快他们就找到感觉了,那种略带地方口音的唱腔听起来格外动听。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大家的兴致一下子高起来。王秀华阿姨首先带头讲起了自己年轻时在文艺宣传队满怀激情的演出经历,其他人也纷纷回忆起当年的风光。他们一边回想,一边唱起那个年代特有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朝阳沟》选段等等。这些两鬓斑白的大叔大妈们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满怀着对毛主席的真挚感情,铿锵有力地唱着。他们的眼睛散发着光彩,脸上洋溢着微笑,让我们所有在座的年轻人感动不已。是啊,他们都曾年轻过,他们都曾浪漫过,他们曾经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充满着理想并且努力地奋斗过!他们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他们身上的经验与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许不是我们帮助他们,而应是他们教育我们。我们也兴致勃勃地跟着文艺骨干们学起老歌来,接着又跟他们学扭秧歌。他们非常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和示范“十字步”,手把手地教我们扭秧歌的姿势,带我们走“8”字队形。我们还跟他们一起尝试把《三个代表好》这首歌与秧歌动作结合起来,编成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歌舞。
  24号一整天的文艺交流让大家都感到意犹未尽。王殿敏阿姨紧紧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过了!十年前我丈夫得病去世,我是多么悲痛啊,当时真想也跟他去了。但我的三个儿子都小,还有一个老妈妈,我不能走啊,只能咬咬牙扛下他留给我的担子。这么多年我要种地带孩子,照顾老人,前几年还做村里的妇女工作,真的感觉很苦。现在你们来了,给我带来的欢乐是从没有过的!”听到这些我非常感慨:“王阿姨,您真的很坚强!以后您一定会过得更快乐的!我们成立了村民自己的文艺表演队,大家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说说心里话,把高兴的不高兴的都说出来,减轻思想上的压力,过得幸福些、快乐些。只要大家多多交流,互相帮助,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的!”王阿姨把我的手握得更紧了,还盛情邀请我们去她所在的柴集镇做客。第二天到她家,王阿姨把全家的照片给我看,说:“我有三个儿子却没有女儿,真希望有一个你这样的女儿啊!但你是个大学生,我只是个农民。”我心里热热地,赶紧说:“王阿姨,您真的很了不起!做您的女儿我感到特别高兴,您就是我的安徽妈妈!以后您就当我是您的女儿吧!”虽然很久没回家看到妈妈了,但看到王阿姨,我真的就和见到妈妈的感觉一样——好温暖。
  后来几天,我们针对自己的调研题目分组去附近的村子详细了解了村民自治、村财政、税费改革、老人赡养等各方面情况。我们在具体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是相互交织,非常复杂的,远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也许并不能真正为乡亲们解决什么问题,但我们却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信任。虽然他们们不富裕,但我们每到一处都受到非常热情的欢迎。我们支农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一,就是在村民家吃饭是一定要给钱的,而朴实的乡亲们坚决不肯收。于是我们扔下钱就跑,他们又追出来。我们通常是推让了很久,最后只好说如果不收下就再也不来了,他们才勉强收下。
  几天的活动使我们支农队远近闻名,越来越多的乡亲们邀请我们去做客,临村的王思海叔叔还到小河里捉了很多鱼虾送来给我们吃。有一次在路上遇到拖拉机,好奇的支农队员们跑上去搭车,司机也很乐意让我们搭上一程。大家威风凛凛地站在拖拉机上,挥舞着红领巾,特别的意气风发——不过后来我们发现那种车是专门用来拉猪的,大家都乐翻了。还有一天,我们在路上看到一辆货车陷到泥坑里,几个村民正在旁边发愁。“走,推车去!”我们一群人吆喝着就跑上去,卷起袖子开始推。“一、二、三,加油!”“一、二、三,加油!”大家齐声喊着,每个人都使出吃奶的劲。没想到我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双手也能使车轮慢慢开始一点点滑动——终于我们把车推出了泥坑。“我们胜利啦!”大家全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们这个集体的力量真大啊!
  一天又一天,南塘村的田野与小溪撒下了我们的歌声,每一条小路都印下了我们的足迹,灿烂的星空记录着我们和村民的贴心话语。每一天都有很多感人的细节,我们已经和村民们亲如一家人了。虽然不舍,但离别的日子还是近了。第一批支农队员要在一周后离开,大家开始准备对这一阶段活动进行一下总结,再和村民们搞一次联欢会。
  
  四、我们会再来
  为了搞好联欢会同时正式成立南塘村文艺演出队,我们与文艺骨干的交流更加频繁了。我们还发动小朋友准备节目,支农队同学也排了一些歌曲、话剧等。26号下午,我们所有队员和杨云标等村干部在一起对这次大学生与村民共建学习型乡村活动开了一次总结会。
  一周以来大家都收获了不少,二十多名队员谈了自己的肺腑之言,讨论了怎样更多的发动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怎样真正给农村留下些什么,基层政府与村民的矛盾等问题。我们以往的支农活动偏重于调研,而这一次重在建设,我们更需要带动更多人长期把这项活动做下去。农村发展不仅是靠我们大学生外力推动,更要靠农民们自身的觉醒。“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农民讲法律、科技不如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科技的兴趣。而且,现在农村中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更多的是老人和小孩,老年人将重新成为村寨文化的主体,我们有必要重视老年人的作用。我们也发现这次活动对经济方面关注较少,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同学们谈完感受以后,刘老师对我们这次活动也进行了总结,并且指出我们第二阶段的活动可以从建立村里的老年协会入手。村长指出我们这次活动在当地的影响时非常好的,村里非常愿意继续与我们配合共同把活动深入下去。杨云标还特别提到我们支农队的歌声让他听了非常振奋,看来建立村民的文艺演出队,唱农民自己的歌,宣传先进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小敏还代表华东师大乡土建设学社与南塘村委签订了一份共建学习型乡村的协议意向书,准备以后进行长期的合作共建。
  27号下午,我们和村民的联欢会在南塘小学正式举行了。因为这天下午特别炎热,我们把联欢会改在一件教室里举行。前来参加的村民和学生们挤满了整个教室和门外,连窗户上也爬满了调皮的孩子们。可爱的孩子们已不再是几天前羞怯的小燕子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到台前拿起话筒大声地唱着刚学会的歌曲。文艺骨干们更是声情并茂地表演起各自的拿手好戏。大学生动情地唱起了《想起那一年》:“想起那一年,我离开故乡,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今夜梦里面,我回到故乡,回到亲爱的妈妈身旁……”虽然人很多很热,每个人都仿佛在洗桑拿,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演出节目中去了。人们随着歌声轻轻地打着节拍,我们和乡亲们的心在悠扬的歌声中渐渐贴近。节目演完后,王秀华阿姨激动地走到台前,主动要求说几句话。她向我们表示了感谢,并且把我们头天晚上到她家吃饭的五十块钱拿出来捐给了村里的文艺演出队。王殿敏阿姨、村长也非常激动地走上台再次向我们表示感谢和祝愿。我们每一个支农队员都深受感动,真不只该说什么好。大家赶紧商议,决定每人捐出10元钱,一共两百多块钱捐给村里的文艺演出队。作为大学生代表,我也向全体村民们表达了我们的感情:“我们在南塘村的每一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在感动着我们——从第一天的热烈欢迎到今天的热烈欢送。这里的父老乡亲就跟我们的父母一样,是你们教给了孩子们很多很多,我们就是你们的儿女,你们就是我们安徽的父母!虽然我们一部分人将要走了,但另一批大学生又将来到这里。虽然我们今年要走,但我们明年、后年、一年又一年都会再来这里!无论孩子们将来会走向世界的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南塘村的父老乡亲们,我们一定会再回来的!”最后,我们和村民同声高歌《团结就是力量》,在激昂的歌声中结束了我们共同的联欢会。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第一批支农队员开始离开。每走一个人,乡亲们都忍着泪,孩子们则会哭着一直跟到村口,我们都强忍着自己的眼泪。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哭红的双眼,“小白”终于忍不住了,和孩子们哭成了一片。看着先走的同学,留下来的人感觉担子更重了,大家开始投入了新的工作——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共同筹建老人协会。
  
  (以上作者:南塘村姑)
  
  五、接力队伍的到来
  同济大学的8人小分队是去安徽阜阳支农的第二批队伍。8月5日火车到达阜阳的时候,杨云标与西南农业大学的肖青早已等在火车的出站口了。握住他们热情的手,仿佛见到了亲人,涌动在心间的是最质朴的情感。
  我们背着行李首先到达的是南塘村小学。一进校门,看到的是一群正在排演节目的小女孩。“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期待在心中……”熟悉的旋律回荡在空旷的操场上。见到我们,她们一下就涌过来,拉着我们的手希望我们加入她们的排演。我和田晶很快融入了她们当中,拉起他们的手开始转圈歌唱。一间教室里,杜鹃正忙着和屈满意他们一群年轻人排演小品,另一间教室里则完全是老人们的天下了,几个大妈正拉开嗓门唱着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看她们的架势,倒也有几分女中豪杰的味道。旁边一群拉胡琴的大爷正配合着拉琴,随节奏晃动身体,也有几分的自我陶醉。我们得悉村里正在筹办老年协会,宗旨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还专门成立了老年协会筹备小组。他们搞的第一次活动就是明天将要举行的“十佳儿媳”颁奖文艺演出。
  看到这样热闹的排演场面,也让我们感到村里老人与孩子积极的精神面貌。在到来之前,我们已听说村里老人的赡养情况不是很好,曾经有一位老人被人发现死亡时,连耳朵也已经被老鼠咬下来了。另一位老人共有七个儿女,最后却因没人赡养而喝农药死了。而杨云标与我们共同的努力,只是希望村里的老人能在集体倡导的尊老爱幼的氛围里得到更好的赡养。
  晚上我们入住的还是杨云标家。在从学校走到杨家的路上,老刘特意领着我们走那条还有些泥泞的乡间小路,给我们讲前一支队伍的人员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里开展工作的。风中飘来泥土的气息,我转身望着周围绿色的田野,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六、给“十佳儿媳”送奖状
  到达的第二天,我们8人穿上了统一的服装,白色的T-shirt上写着醒目的“大学生支农调研队”,有一种回归队伍的感觉。在大学生支农的大家庭里,例如“三项注意八大纪律”的制定,总让人觉得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前仆后继的团队。或许我们没有见过曾经穿着这些衣服的同学,但我们同样能知道他们所做的事,感到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上午在南塘村小学的文艺演出由杜鹃和村里的小伙郭强主持。这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了,在调动现场的气氛方面也显得游刃有余。三合镇的镇长到场讲了话,希望村民们能将这样的活动继续搞下去,推进社会新风尚的发展,并亲自为“十佳儿媳”的获奖人颁了奖。严共波同学代表同济大学的支农队员表达了我们的良好祝愿,也表达了我们愿意与他们共同来建设文化型乡村的决心。音乐响起,演出开始,演员次第上场,他们熟练的配合总是将演出一次又一次的带向高潮,引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下午的安排是与南塘村各个自然村的村民代表座谈,从他们那我们了解了村里的大致情况。坐在我们对面的都是一个个憨厚的庄稼汉,从他们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上我们看到了劳动留下的痕迹。他们是最普通的农民,也是与土地最亲近的人。
  傍晚时分,我们中的5个人跟随着杨云标,村妇联主任,还有几个老年协会筹备委员会的大爷,一起坐着拖拉机吹吹打打地去给各村的十佳儿媳送奖状。我们每人拿着一样乐器,鼓,大锣,小锣等,按鼓点奏出喜悦的音乐。我们的锣鼓声吸引了村民的注意,我们的队伍后面总是跟着一群看热闹的人。每到一户获“十佳儿媳”称号的人家,杨云标总是先递上奖状,说一些鼓励的话,再与这位好儿媳的全家合影留念。预先知道我们到来的人家,预备了鞭炮,将这当作一件喜事来对待。这让我想起了童年时随着别人去看新娘时的情景,也是在这样热闹的环境下,也是在这样多的人群里。在农村里,敲锣打鼓的声音总是会让日子显得不一般,总是会让一些人聚集起来,很快,全村的人也就都知道了这件喜事。
  落日还有余辉,道路两旁的玉米结得鼓鼓的,丰收的季节快要到了。我们的锣鼓声也一直响在田间的小路上,一直响彻到黑夜的来临。
  
  三、文化导读
  在上海的民工子弟学校与其他的正式学校里,正在进行着文化导读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开始读中国的经典名著,背诵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这次下乡,我们带了一套文化导读的教材过来,我们希望农村的孩子也能接触中国的古典文化,可以在学习中懂得做人的道理。
  我们让孩子们先背诵《弟子规》的片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有节奏的背诵是记忆的一个好方法。在背诵的基础上,我们又在杨云标家前面的空地上播放《弟子规》的vcd,让孩子们一起来吟诵,并且在吟诵的基础上配上舞蹈动作表演。
  
  四、组长的转变
  随后几天的天气没有像七月份那般的热,也一直没有下雨。我们8个人分成3小组跑到农户家去完成各自的调研报告,在各自关注的主题下,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这个村。而每晚的睡前聚谈是我们交流彼此获取的信息的机会。
  在我们调查村里的老人赡养情况时,我们首先找到了老人协会筹备小组的组长***,在我们和他座谈时,他说的话却与我们前几天听到的有出入。他强调一点,说老人协会只能搞一些使“老有所乐”的活动,而不应该插手“老有所养”这一方面的事,老人的赡养问题是家庭内部的事,谁有没有资格去说别人家的事;还有一点,万一你批评了谁家的媳妇后,她来和你闹咋办呢。这样的转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的,他的考虑也是在顾虑自己的立场问题了。当初他却是筹办老人协会的积极分子,也是希望能积极贯彻“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这个宗旨的。
  老刘和杨云标,村长分别谈了这件事,但也希望他们以后不要过多的参与到老人协会的决策过程中去,让老人们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事情。老人协会不应该是一个强加的产物,他应该是村民们自发成立,自发组织,自发活动的一个团体。而我们的到来,只是对它的成立起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镇里正在审批老人协会的注册申请。11日下午,老人协会筹备组的成员召开了座谈会,就老人协会的各项事情进行商讨。集体的意见才能决定一件事,才能决定一个协会的成立与否。也只有农民自己成立的组织,才会为农民自己谋求权益,会为公益事业尽心尽力。
  我们也是在11日下午离开南塘村的,下过一天雨后的道路泥泞不堪。走在深浅不一的泥路上,我想起了在农村里做事的不容易,真希望这样的道路早一天变成坦途,也希望农民可以不用再这么苦,可以生活的很好。
  
  作者: 杨敏群
  案例三:湖北房县三岔村
  (详细内容参见:http://www.3nong.org/bbs/showtopic.asp?forumid=10&id=3987,为图片材料)
  
  大学生们参与的新乡村建设运动的一般经验
  
  从2000初开始,在著名的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的推动下,许多民间团体共同努力开始了一个 “新乡村建设运动”[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movement(NRRM)],这个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农民的精神自立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现在已经做的工作包括五个方面:
  1.进行农民社区组织和发展的人才培训;建立了推进农民组织化和精神成长的流动性的培训机构和新乡村建设学院。免费地培养优秀的农民社区带头人,为农村培养组织、技术、社区工作、社区服务的人才。
  2.为农民的组织化召开一些交流和研讨性的各种会议,其中包括一些高层和农民直接对话的会议。这对于推动政府、知识界加快和农民的交流起到很好的作用。
  3.在全国建立农民的组织化试验基地;在中国各地农村建立组织化实验基地和培训机构。目前已经建立了几十个实验基地和100多个研究观察点(信息站);
  4.创建了专门为农民服务的媒体和网站,促进农民组织化和权益维护方面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农村版杂志,家喻户晓的必读书。有大批的农民志愿者主动加入进来无偿的宣传和推广这本杂志。
  5.建立了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人的技能培训机构、权益维护组织和工会准备,促进进城农民权益的维护和能力发展。农民工文艺演出队和培训团体建立了起来。
  
  虽然这项运动还刚刚开始,但是一些在村级的各种形式的农会组织已经建立起来,有些是经济互作组织,有些是社会公益组织,有些是农民的权力维护组织,有些是农民工会。这些组织进行了不仅仅维护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维护了自身权利,而且很好的影响了公众的关注和中央政府的决策。
  在所有的活动中,都有大学生的身影,大学生志愿者是主力军。有大批的志愿者参与对农村的服务,大学生到农村服务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对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注的热潮;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全社会都知道农民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中央政府也把农村问题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的拿出更有成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几年来的摸索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有适应农村发展思路的组织化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作为新乡村建设运动的一般经验:
  
  第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是让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必须组织起来。组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先决条件,是农村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公益发展、自我教育的最好的手段。这种组织的形式就是,各种农民自己的公益协会,如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还有合作社,公益合作社和经济合作社。说到底,只有组织起来的农民才是有自信的,才是有力量的。
  
  第二,农村的最大贫困是精神贫困。“扶人先扶志”,要解决农民的问题,必须要提高对农村的精神支持,增加信息流入。“输血”的方式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造血”是一种对农村问题的错误借读,实质上和“输血”的方法是同一种内容;重要的问题是要农民在精神上成长起来。精神成长起来后,其他手段进入才有可能起作用。
  
  第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自己说话。一切NGO,一切志愿者都不过是外来的协助力量,其作用相当于“酵母粉”,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对作为主体的农民进行引导和刺激,激发起内在的自信、决心和创造性、主动性。在此之上,农民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才会体现出来,这个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如果外来的这些个人团体最后变成了管理者和主体,最后就会影响农民积极性的发挥,最后不禁不能对农民有意,相反反而会有害。一旦这些机构这些人撤离出来后,这些地方就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有时甚至是比原来更坏。
  
  第四,解决农村的精神贫困必需要有一支非常具有奉献精神的志愿力量,靠职业化的工作机构其实是没有办法有效完成这个工作的。能够给农民这个感动的,使农民动员起来的这个力量可能来源于政府内部,也可能来源于知识阶层,也可能来源于一般的民间组织。但是现在看来,潜力巨大,真正低成本,高效率工作的就是“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农民们说“大学生是红军”。
  
  第五,现阶段,在没有可能让农民大规模的实现自我教育,实现组织化之前,在农民中间找到具有公益心的农民精英带头人是非常关键的事情。没有这个农民的带动者,让农民动员起来是不可以想象的,成本极高。这个带头人必须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具有公益心,具有动员和组织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要有一定的和外界的沟通能力和开放性。
  
  第六,农村的发展一定要进行综合性的发展。从经济发展到政治进步,再到农民的道德公共意识的增长,再到农村教育变革,再到环境的改变,都要协调进行。这些东西的互相促进的功能非常明显。与城市的发展概念不同。在农村要想让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反倒是文艺演出队和老年人协会,因为农村必须依靠这种方法形成凝聚力,组织起来。这样生产发展才有可能。
  
  第七,解决农村的问题必须是少投入资本,多投入劳动。农村的资本过于昂贵,但是劳动力大量富裕,所以多投入劳动力是解决农村发展最为经济的手段。也是最有推广的可能的手段。农民经常会跑几十里的山路,就为了省出一块钱。所以,辛勤已经成为习惯的农民不会在意劳动力的投入,相反倒是非常的在意钱的节省。我们经常发现,那个机构投入几十万元的资本进行一个村发展,其实是不值得推崇的方法,因为没有推广的可能性。这几乎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第八,必须组织村民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和国家相关法律。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巨大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解决过去农村曾经存在的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我们相信新乡村建设运动是农村全面发展的的开始,大学生们可以从这场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有所贡献;参与这场运动的大学生们必将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潮流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
  
  
  困 惑
  到目前为止,这个大学生的农村改造与自我改造行动,无论是从对农村的深远有影响还是对大学生们自身的改变而言,都具有根本性和颠覆性,这个效果在伴随着行动的展开的同时,一直都在显现着。
  但是,与此同时,问题也在生长:
  一、 社会认同问题。主流的说法一向认为知识、科技是改变问题的唯一渠道,所以,大家不能理解这种没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下乡的意义。学者们也经常会问,改变了青年怎么办?不学习,不考研,没有出路;大学生没有钱没有物,对农村有什么用?他们坚信知识是改变农村的唯一手段。所以,没有什么学者愿意站出来说话。从做事的方式上,他们反对这种大规模展开的行动方式,他们认为这样很可怕;主流做事方式是做点,做小事。他们反对大规模,反对轰轰烈烈。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传媒,很少有传媒来系统的报道这件事情。传媒通常问我们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看得到的人或者看得到的点,可以拍,可以写?
  二、 没有办法形成稳定的工作团队。大学生的流动性大,存量少,辛辛苦苦的培养两年,最后没有办法,还是要回归主流。同时我们缺少志愿者传统。其实对大多数支农志愿者来说,都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虽然自己喜欢这个志愿工作,有时甚至要把他当作事业来做,但是因为主流社会的压力太大,有生活上的,家庭的,未来预期的,所以最终没有办法还是屈从于主流。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陈乐乐,几次要休学到农村,但是由于母亲的压力,一直都没有成行。每天郁郁寡欢。
  三、 后续的资金问题很大。事情进展到了这种状态,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我们为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渠道很少,这些资金来源渠道还受着来源渠道价值判断的影响所以想获得资金的继续支持就很困难。不仅仅影响到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影响到工作的持续发展。到现在为止,我们都难以形成稳定的工作团队,这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亚行的赞助问题的争论,40万与200元,哪一个更好?比如,詹玉平,武汉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找工作,不想参与到目前的珠海的公司里的工作,但是又没有生存的基本条件。进退两难。还有很多这样的无路可走的人。
  志愿者开始给温家宝写信,想获得认可,发出自己的愤懑。
  我们想建立一个休学、毕业大学生农村服务短期支持基金,专门用来支持那些志愿到农村或者农民工中去的志愿者,每个人给提供一年到两年的生活费用。保证其有个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