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
孙君茂:温州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来源:学说连载
内容提要 温州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成功代表之一。以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为底蕴,以非公有制经济为平台,以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为途径,以政策的适时适度引导为主要推动力,温州人民创造出一个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奇迹。温州经济发展运行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温州 经济发展 动因
一、兴起的动因——历史悠久的温州商业文化
温州的传统文化,一直有着“追求功利型”特征。由于温州历史上就人多地少,地理位置又远离政治中心,从事小商小贩的特别多。在北宋兴起、南宋形成的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批评封建政府限制工商业发展的“重农抑末”思想,提出了“以利和义”、“义利并举”的主张,在物质和道义的关系上,摒弃了那种“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重义轻利观念,造就了温州人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头脑,温州人把物质看成是道德思想的载体,把通过辛勤劳动拥有物质财富看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温州的传统文化另一鲜明特征就是务实,既不作空洞的玄学讨论,也不过多理会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自始至终追求“经世致用”。“致用”的目的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随之自然孕育了温州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千万”精神:克服千难万险,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辛万苦,挣得千金万银。古已有之的重商传统,认定了市场是衣食父母,利润是终极目的。
这些“功利主义”的商业文化传统与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难以弥和的裂痕,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只能被暂时封冻起来。然而,暂时的封冻也只是相对的。据《人民日报》1957年10月9日报道,早在1956年,温州永嘉县就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验。至1957年夏季,温州各县共约1000个农业社,包括178000多户社员(占入社农户的15%)参与了这一试验。脱离土地的温州农民,依靠世代相传的商业智慧和技巧,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始小范围地走向了市场竞争的舞台。当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计划经济下的意识形态略有松动,温州人便迅速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形成对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背离”,这是“温州模式”创始的重要文化动因。
二、崛起的动因——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州率先进行了市场趋向改革,政府放手发展私营经济,大胆进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探索。温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前店后厂”为主要特征。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家庭工业和个体工商业,出现了“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的景象,“前门开店、后院生产”是当时的典型模式。(2)1980年代中期到1992年,主要特征是“股份合作制的孕育和诞生”。由于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体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更大规模、更高档次的发展,于是,各个小企业纷纷走向联合,由多个业主共同投资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应运而生,“股份合作制”成为当时最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3)1992年到1998年,整顿理顺、规范提高阶段。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温州市组织开展了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为核心的二次创业,集中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做了适当的理顺和规范。(4)1998年党的“十五大”以后至今,健康发展阶段。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的修宪精神,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到2002年5月份,温州市个体工商户21万多个,非公有制企业4万多家。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以上;按照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资本比例法”推算,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多。
三、兴盛的动因——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温州市经济发展道路从以下两组数字可以得到明显反映:第一组数字是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1978年是44.2:35.8:22.0,2001年是6.1:56.6:37.3,第二产业增长了58%;第二组数字是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第一产业增加值57.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8.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7.74亿元。农村的城镇化推动了农业的工业化,乐观地讲,温州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经典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工业企业在城市大量兴建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大举迁移。而温州市的发展没有走这条道路,而是加快以乡镇企业、私营经济为依托的农业工业化来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走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到2000年,温州市的建制镇达到130个,人口达488.24万人,人口超过5万的建制镇21个,其中以柳市、龙港为代表的30个经济强镇,其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8.6%,但其经济总量占据了全市农村的82.6%。据估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小城镇的崛起,温州农村已经有100多万农民转移出来,成为城镇居民。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表明,温州市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例达到了51%,城市化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四、结语
(一)温州经济发展运行模式,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市场经济体制使温州人如鱼得水,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发展是硬道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发展,同时,改革又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温州模式的成功,得益于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合理引导和发挥先进文化的驱动力,寻找和因势利导本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二)温州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的有效作为功不可没 一直树立服务意识。凡是应该企业办的事情,政府坚决不干预;凡是一家一户企业办不了的事情,政府主动承担“牵线搭台”任务。二是制定支持政策。全国第一个私营企业地方行政性法规、第一个股份合作制经济地方行政性法规都出自温州。三是加强管理引导。鉴于在经济发展初期假冒伪劣产品对温州经济的负面影响,温州市提出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口号,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基本解决了假、冒、骗的顽症,温州经济开始转为规模型、外向型、科技型、区域型、品牌型的经济模式。
(三)温州市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做法很有创新 (1)统一规划、有序发展。结合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导向战略,政府按照“强化中心镇、突出重点镇、兼顾一般镇”的原则,强化了中心镇的中心地位。(2)改革机制、强化职能。相继对行政管理体制、镇级财政体制、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粮食购销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了配套改革。(3)支持扶植、表彰奖励。对重点镇给予某些县级管理职能,在试点镇建立健全县级管理部门的延伸机构并赋予相应权限,优先安排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在具备条件的试点镇建立“投资开发公司”,按照经济发展总量、增长质量、综合实力等进行综合评比,对先进城镇予以隆重表彰和经济重奖。
(四)温州经济运行模式只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在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从不同方面进行着许多有益的探索。如:苏州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方面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有益实践,该市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约占10%左右,并已经充分显示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成效。主要的具体组织形式有:股份制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体)、会员制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同制的“公司+农户”的龙头企业、村级(资产)股份合作社等。政府在提供宽松有利的环境上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江苏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税收、经营业务等适时出台了若干很好的政策,张家港市计划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担保基金,为各类技术协会、经济组织等提供贷款担保。另外,政府在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的流动和流转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修正具体的操作办法,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和采用租用、入股等多种形式,保障了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序进行,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书田.浙江现象说明什么?卡特动态,2002(2)
2.龙港镇人民政府统计站.龙港镇统计资料汇编
3.金祥荣,朱希伟.“温州模式”变迁与创新.卡特动态,2001(3)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