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
关于社会基本规律的思考
齐爱平
(北京联合大学 师范学院 北京100011)
摘 要:本文根据在社会发展中不同的性质、作用和地位将社会划分为五个基本的构成部分;从它们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中揭示出了社会发展内在的客观必然性――社会根本规律,和社会实践活动总的规律性――社会治理规律;论证了社会基本规律是社会根本规律与社会治理规律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社会构成;根本规律;治理规律;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在上述三方面的规律中,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而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系中,处于宏观层面和核心位置的社会基本规律又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因此说,认识和掌握人类社会基本规律,是认识和掌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枢钮。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规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争取不断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探索,本着这一精神,笔者试对人类社会基本规律做一些探讨。
一、人类社会基本构成分析
社会基本规律是社会基本构成部分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决定着社会发展基本的轨迹和发展总的趋势。科学地认识和掌握社会基本规律,首先就要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认识社会各个部分特定的性质、作用和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
从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看,可以将社会看作是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巨系统,这五个基本系统各自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社会整体的状态和发展趋势。
(一)生态环境系统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和。地球环境经历40多亿年的演化产生了人类,并支撑着人类社会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本源的物质基础。
生态环境具有质的多样性、量的有限性、系统平衡性、结构脆弱性等性质特征。它对人类的作用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理解。微观上,它为作为生物种群的人类提供必需的甚至是须臾不可离的自然条件,如空气、水、阳光等。宏观上,一方面它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容纳和净化社会发展过程排出的废弃物质。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解决,即便一时难于解决,对社会的影响也远不如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等直接动摇人类生存根基的灾难那样大。
过去理论界一般将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外部条件看待,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目前地球上不受人类深刻影响的“纯自然”早已不复存在了。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还是人类产生和发展这一自然历史过程的逻辑起点,因为人类是从这里来的,也只能从这里走向未来。
(二)人群社会系统
人是社会最基本的要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实践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各种生产的基础。”[2]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本源动力。人既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受者,又是社会发展消极恶果的承受者。可见,人是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同时还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终尺度。因此将人群社会系统作为社会最基本的部分之一加以研究和对待是十分必要的。
人群社会系统以人为基本要素,构成了家庭、社区、公共生活服务、社会保障、卫生医疗等系统。
从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逻辑上看,人群社会系统比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更加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通常说的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以及群体事件问题等等,都是出现在这一系统里的问题,它们对社会的影响比起其它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往往来得更直接、更强烈。例如2003年出现的“非典”疫情就是对人群社会系统一次直接的灾难性打击。
人群社会系统性质比较复杂,既有生物性特征又有社会性特征,而且内容广泛,关系复杂,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充分。
(三)社会经济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也即是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马克思指出:“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3]
经济系统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的重心,它还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和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性质。通常认为,对生产力的研究是理解社会发展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此我们要辩证地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的发动机,但我们也知道生产力不是凭空产生的,生态环境和人群系统就是它的前提条件。就象发动机需要零件组装,需要能源维持运转一样。当今社会发展实践证明,长期忽视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经济的繁荣是不会持久的。
(四)社会政治系统
社会政治系统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政党、军队、司法、行政等设施和体系,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政权是政治系统的核心,在阶级社会政治系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系统的功能是组织、领导和调节社会行为,以体现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政治系统一经建立,就会对社会其它系统发挥强大的干预作用。
(五)社会文化系统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的社会文化系统指社会精神过程和由此形成的社会体系,比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探索过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教育、文化艺术、宗教、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体系。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主要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各个方面不断地思索、总结和探究,形成特定的意识形态和创造能力,由此影响社会新的发展,在这一过程里完成人类自身的不断进步。
从长期看,存在决定意识。作为社会实践结果的文化系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决定;但是文化系统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经济、政治、社会以至生态环境各个领域,都无不被深刻地打上文化的烙印。
上述按不同性质和功能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个基本的系统,涵盖了社会的主要方面和过程。要说明的是,这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带有一定的相对性。现实社会是有机整体,各个系统不仅相互区别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无法截然分开。例如人群社会系统中的人,既是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的要素,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据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性,即社会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从人类社会五个基本系统特定的性质、作用以及相互的关系上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性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生态环境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的环境后才产生了人类,并使人群社会系统的形成成为可能;人类要生存发展就要与自然发生作用形成社会生产活动,一定生产力水平决定相应的生产关系,这就形成了社会经济系统;含经济活动在内的社会生活需要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系统管理和保障,这便是社会政治系统;在社会物质过程基础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精神过程,社会文化系统产生了。
可以看到,人类社会五个基本系统是大致按照生态环境→人群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的顺序依次生成和决定的,这个逻辑关系反映了社会生成和发展过程的必然性联系。这种必然性联系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生态环境的性质决定了人的生物特征和生存状态,从量上规定了人口最大规模;生态环境的特征规定了物质生产的特征,并在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上规定了经济发展规模;人的物质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因,人口的质量和数量制约经济的质量和规模;经济系统的性质决定政治系统性质,经济的规模也影响政治系统规模;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文化的性质,社会物质领域的规模也制约着社会文化系统的规模。
社会五个基本系统在相互联系和作用中按照一定的必然性关系从质和量两方面依次决定的性质,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内在的根本机制,决定着社会发展基本的属性和总的趋势。要着重说明的是,社会是有机整体,五个基本系统之间既有作用也有反作用,社会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中变化和发展的。但是从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本质上看,这种必然性关系是占主导的,是根本性的,系统之间的反作用也是受这种必然性关系制约的。
三、社会的治理规律
与自然界不同,人的自觉能动性时刻影响着社会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的发展又是人类不断地选择和决策的过程,而人类治理社会的实践过程也必定有着内在的必然性联系,这就是社会治理规律。社会治理规律的基本内容依然是社会五个基本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这时五个基本系统依次作用的“序”正好与社会根本规律的“序”是逆向的,它大致遵循着文化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人群系统→生态环境系统这样的逻辑顺序,它揭示的是在社会根本规律的基础上社会五个基本系统间的反作用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做指导的,虽然从历史的尺度讲,人们的正确思想和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但就当下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言,毕竟是在既定的思想观念和科技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4]他还写下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的名言。因此,具体的社会治理实践的起点应该在社会文化系统。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系统是社会实践的灵魂。
有了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后,只有通过政治系统才能作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完成社会治理,因此社会政治系统处于社会治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处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任何阶级及其政党都把夺取和巩固政权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经济系统是社会治理活动的重要领域,统治阶级在取得并巩固政权后,应毫不犹豫地把施政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在社会治理的逻辑链上虽然经济系统处在第三个环节上,但它是社会治理活动的重心。
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更是这样。在社会治理实践逻辑链中人群社会系统是前三个环节的目的地,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和只满足少数人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健康的,也是不能持久的。
人类离不开地球环境这个大舞台,社会发展会带来环境和资源问题。生态环境承载着一切社会系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一切社会系统的努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是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社会必须树立生态意识,运用立法、行政等手段,作用于经济系统和人群社会系统,建立循环经济、研发推广替代资源、控制人口数量、改变消费模式等等,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才能构成连续、完整的人类历史过程。 要指出的是,社会治理规律揭示的只是社会实践活动内在的总的要求。在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里,社会各个基本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联系,但社会治理规律恰恰是在这种有机联系里体现出来的客观必然性要求。
四、社会基本规律是社会根本规律和社会治理规律的辩证统一 社会根本规律与社会治理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统一于社会发展总的过程中,并规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它们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地正常发挥作用,因而二者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第一,社会治理规律离不开社会根本规律,后者是核心,是重心。社会治理规律只有围绕着社会根本规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治理实践活动才是合理而有效的。否则,社会治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社会根本规律也离不开社会治理规律。社会根本规律只是内在于社会发展中的客观要求,它需要人们用科学的途径去认识、掌握并以此为依据去治理社会,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而这科学的途径就是社会治理规律。比如社会治理规律告诉我们,社会治理过程的逻辑起点在于对社会的认识,在于社会文化系统的相对成熟和繁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深刻影响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根本规律与社会治理规律的辩证统一揭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和过程的本质,只有从这一辩证统一关系中才能全面和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正确指导社会实践,因此笔者将社会根本规律与社会治理规律的辩证统一定义为社会基本规律。
上述对社会基本规律的认识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第一,以上对社会基本规律的阐述比以往将社会根本规律的部分内容作为社会基本规律的全部内容要全面而丰富。它不仅完整地反映出深藏于社会发展过程内部的客观要求,同时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自身所应遵循的规律性;不仅道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内容,也道出了这一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社会,还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治理社会;既体现了辩证的历史决定论,也体现了唯物的主体选择论。第二,将社会治理规律作为社会基本规律的重要内容,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征,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第三,从社会治理规律的视点上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在相同的社会根本规律下,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发展会存在很大差别这一历史现象,为研究和治理社会提供了新的视点。
五、社会基本规律的几点启示
(一)坚持科学的整体发展观
社会的发展是各个基本系统整体的演进过程,而决不仅仅是某一系统单独片面的发展(这并不排除某一系统是社会发展的重心),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足以证明这一点。社会基本规律要求我们坚持走全面、宏观和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之路。“全面”指要关注社会所有基本方面的建设,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宏观”指不仅关注社会各个系统内部的发展,更要关注社会宏观层面即五大系统之间整体协调发展;“持续”指不仅关注当前的发展,更要关注民族和人类的长久发展。新一届党中央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这无疑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重视对社会实践自身规律性的研究
社会实践活动自身存在着规律性,社会根本规律需要社会治理规律实现自己。社会治理规律逻辑链的前端是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政治系统,它们对社会实践的影响最直接、最有力。因此,国家发展的好坏,主要地就看它的思想文化是否繁荣,科技和教育是否发达,政治制度是否完善。可见社会治理规律是影响社会兴衰治乱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不可不察。
(三)坚持决定论与选择论的统一,在必然性中开拓自由
社会规律是活的规范而不是死的教条。我们知道,社会各系统往往具有多种质和量的规定性,这就为人类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优化社会发展的进程。比如就自然资源而言,不仅要充分挖掘传统资源的潜力,更要重视新的替代资源的研发推广;就人群系统而言,要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将第一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就经济而言,只有吸收不同所有制和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的优点,才能走出新路子;就政治领域而言,必须吸取现代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精华,才能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就思想文化而言,只有本着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才能在不同文化的撞击和选择中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如此等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0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5页。
[4]《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页。
[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The Exploration on the Basic Rules of the Society
QI Aiping
(Teacher’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in this article partitions the society into five basic components based on the nature, function and social status. From the views of their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he opens out the impersonal inevitability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e. the fundamental rules of the society , and the overall rules of the social practice, i.e. the rules on the social government, and then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asic rules of the society are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fundamental rules and the social governing rules.
Key words: constitution of the society, fundamental rules, governing rules, basic rules
通讯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外馆斜街5号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 齐爱平
邮政编码:100011
联系电话:64249436 13552967603
电子邮箱:sftaiping@bu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