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
边缘化是知识分子的未来
诺齐克:一个政治哲学家的思想肖像
■林德清/编译
作为20世纪后期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诺齐克教授长期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他以自己的迷人风格涉足广泛的领域和话题,在政治哲学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去年秋季,他还在学校里向学生讲授有关俄国革命的课程,并打算今春在哈佛重开这一课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7年多的病魔最终夺去了这位著名思想家的生命。
诺齐克教授的去世,在美国学界引起了较大的震动。他的老友、法学教授阿兰·德尔肖维茨回忆说,直到去世前的一周,诺齐克教授还在与同事一起讨论问题,\"直到临终前,他的思维都十分地睿智敏捷\"。 德尔肖维茨教授说,诺齐克\"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新的东西,他是一位最名副其实的大学教授。他能够向不同学科的人传授不同的知识。作为一个出色的教书匠,他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并把自己的新观点与学生和同事交流。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并将泽被后代\"。
对诺齐克教授的去世,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发表谈话指出:\"获悉罗伯特·诺齐克去世,我深感悲痛。哈佛和整个思想界失去了一位才华横溢、思想深邃的学者,他在自己的哲学领地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同时波及甚远。\"
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杰勒米·R·诺尔斯也认为:\"罗伯特·诺齐克是一位启人深思、涉猎广泛的哲学家,他能够吸引校园内外的学生和同事。他的去世对哲学和哈佛大学而言都是重大的损失。\"
而在哈佛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克里斯汀·科斯加德看来,诺齐克是\"一位才华横溢、无私无畏的思想家,常常站立着与他人探讨问题,显然对一切都感兴趣。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著书立说,他都不会拘囿于传统领域,而是对诸多哲学问题感兴趣。其著作涉及广泛的哲学问题,并同其他学科紧密相关。在患病后的晚年他所表现出的勇气与工作不息的不竭动力,给我们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罗伯特·诺齐克1938年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是第二代俄罗斯移民。少年时代,他无意间读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深受震动,并从此走入哲学殿堂。在1989年的《反省生活》一书中,他曾如此描述过这段经历:\"十五、六岁的时候,我走过布鲁克林大街,看到了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书的封面已经磨损。我只读了一点点,并且知之甚少,但我因此激动不已,知道这本书奇妙无比。\"
在学生时代,诺齐克是一个激进的左翼学生,加入过\"社会主义党\"青年支部,大学时还创建了左翼组织\"工业民主学生联盟\"的地方分会。而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由于阅读了保守派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著作,诺齐克才逐渐从一个激进的左翼学生转向一个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
诺齐克195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1年和1963年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工作一段时间之后,1969年,年仅30岁的诺齐克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并成了另一位享有全球声誉的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同事。
诺齐克一生中获得了众多荣誉。他曾经是美国艺术科学学院会员,国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不列颠学院的通讯会员,哈佛大学学者联谊会的荣誉会员。1997年到1998年,他担任过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的主席,1997年做过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的访问学者,1982年担任过美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政策使团的文化顾问。1997年春,他在牛津大学的洛克讲座作了6次演讲。他曾经先后得到了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全国人文基金会以及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资助。
诺齐克一生著述颇丰。1974年,在罗尔斯《正义论》发表三年之后,诺齐克的处女作《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出版,对《正义论》加以批评。该书的出版使当时这位年轻的哲学教授声誉日隆。该书1975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LS)更是把这部著作选入\"二战以来最有影响的百部著作\"。与此同时,该书的出版也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在1978年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诺齐克坦言:\"右翼人士只喜欢那些赞同自由市场的观点,而对那些维护个人自由(比如说同性恋)的观点却毫无兴趣,而我则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整体的立场。\"
然而,对于该书的政治立场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评论界却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诺齐克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中采用了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从而为沉闷乏味的学术界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
在此之后,诺齐克把分析的触角延伸到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他在一次访谈中直言不讳地坦陈:\"我一生的写作,不可能只是写出《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的续篇。\"1981年出版的《哲学解释》一书,就是一个明证。该书探讨了许多在学院派哲学家看来是无关宏旨或无意义的问题,如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问题、主体经验的本质问题、身份认同问题、存在问题等等。在探讨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他不再借助严格的哲学论据,而是采取了哲学多元论的立场。他在该书中写道:\"哲学观点是多种多样的,相互之间不可通约,也不能简单地被加以拒斥或摈弃。哲学也就是这些不同观点的聚集。\"
1989年出版的《反省生活》一书探讨了个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发了哲学多元论的立场。该书中一篇标题古怪的文章《政治学的Z字形态》,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的主张,诺齐克写道:\"我曾经宣扬过自由放任主义的立场,现在看来有着严重的不当之处。\"如今,他显然赞同以赛亚·伯林的观点,承认存在着\"众多相互竞争的价值\",而《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所阐述的正义理论,至多只是对这些相互竞争的价值中的一个正义价值观的捍卫,它不是绝对的价值,而是\"一个有时能够在交易中被压倒或牺牲掉的价值\"。
1995年,诺齐克推出了《理性的本质》一书,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问题;而1997年的《苏格拉底的困惑》一书则是诺齐克的随笔、论文、评论以及哲学短篇小说的结集。
就在诺齐克教授去世前三个月,他的最新一部著作《不变性:客观世界的结构》去年10月刚刚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更具有哲学色彩的著作,探讨了真理与客观性的本质,以及主观意识在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同时还考察了伦理学中的真理,以及普遍真理与社会文化的相关性问题。
清新生动的风格不仅表现在诺齐克的著述中,而且也表现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在三十多年的哈佛教学生涯中,他几乎从不重复自己的教学课程;唯一的一次例外,是1982年他在哈佛开设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这一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普遍价值论展开讨论,由于涉及到\"友谊、爱情、知性理解、性快乐、成就、冒险、嬉戏、奢侈、声名、权力、明智和冰淇淋等等最美好事物的本质和价值\",这门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第二年,诺齐克又在哈佛园开设了这门课程。
在哈佛校园的课堂里,诺齐克从不板书,总是不停地来回走动,要求学生自由地探讨问题。他绝不把已有定论的那些哲学观点灌输给学生,因为在他眼里,那样做会使学生感受不到哲学的创造性意义,感受不到哲学的生成发展过程。
诺齐克同时也把教学当作是自己思想的展示过程,他的著述往往就是从教学而来。他在一次访谈中曾经说过:\"如果有人想要知道我下一步将做什么,就请密切关注哈佛的课程表。\"
而如今,斯人已逝,我们再也无法从哈佛的课程表上知道他下一步将做什么了。
左翼激进背景
著述与立场
清新生动的教学风格
无畏的思想者
诺齐克VS罗尔斯:谁之正义?
诺齐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一开始就是作为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对子\"而出现的。
1971年,罗尔斯的扛鼎之作《正义论》出版,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当代社会政治混合制度的支持者,罗尔斯试图把自由主义民主、市场经济和再分配的福利国家三者加以结合,以便为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提供理性论证和哲学基础。罗尔斯从\"社会正义\"这一基本的政治哲学范畴出发提出:一种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制度,只有在遵循以下两条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够公平正义地得到安排,这两条原则就是:自由平等原则,即每一个人都必须平等地享受政治自由等各种权利;差别原则,它强调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强调必须促成社会中处境最不利的成员获得最大的利益,换言之,国家有权力通过再分配来帮助那些穷人和弱势群体,因此,差别原则实际上也就是补偿原则。通过财富的重新分配或补偿,社会中处境最差阶层的生活境遇就能够得以改善,因此,罗尔斯的\"分配公正\"学说实际上为福利国家的社会公共政策奠定了哲学基础。
针对罗尔斯的社会自由主义或曰\"自由左翼\"的社会政治立场,三年后的1974年,诺齐克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虽然诺齐克在该书中声称自己同罗尔斯一样,也是从康德的哲学思想那里获得了灵感来源,不过,该书的前提、结论和论点却与罗尔斯大不相同,这部初试啼声之作实际上对《正义论》一书的基本观点作出了回应和批评。诺齐克从个人自由的至高无上性这一基本公理出发,提出了一种带有极端自由放任主义色彩的\"最小国家\"说,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国家都被禁止从事任何经济再分配的活动,国家只是承担制止暴力、盗窃、诈骗以及契约的履行等等十分有限的职能。个人权利禁止受到任何的侵害。因此,诺齐克的理论,旨在坚决维护个人权利的神圣性和绝对性。
那么,个人的权利尤其是个人在经济领域内公正持有的权利来源于何处?
诺齐克为此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一、\"获取的正义原则\",如果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持有是完全通过合法手段实现的,那么这种持有就是正当的;\"获取的正义原则\"规定了人们如何才能成为其以往不拥有所有权的物品的所有者。二、\"转让的正义原则\",如果人与人之间的转让是通过合法手段实现的,那么这种转让就是正义的;\"转让的正义原则\"规定了人们如何能够正当地拥有所有权已经属于他人的东西。三、\"矫正正义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毕竟还存在着通过非法或不正当的手段而获取或转让的持有、亦即非正义的持有,为了保证持有的总体正当性,就必须根据\"矫正正义原则\"对这些非正义的持有进行矫正。
不难看出,诺齐克的\"权利\"观,带有浓厚的康德式的绝对律令色彩;诺齐克本人就把它称作\"边界限制\"的道德观,在他看来,不管追求什么目标,都要服从某些道德边界的限制,这些边界限制是绝对的。这也就是康德意义上的\"个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绝对律令的蕴涵所在。如果有人认为,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适当地牺牲个人权利是可以容忍和合法的,那么,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利益\"就是子虚乌有的空中楼阁;同样道理,国家和政府也要受绝对的道德边界限制的制约。
诺齐克对个人权利的神圣性和绝对性的维护,在20世纪的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现实的社会政治运动来看,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世界实行的\"里根-撒切尔\"政府的所谓\"新自由经济\"政策,某种程度上就从诺齐克的政治哲学思想那里获得了智力支持和理论资源。
可以说,正是对个人自由、私人财产和有限政府的强调,使诺齐克与哈耶克一道被公认为20世纪自由主义思想流派内部两个最重要的思想家。
编者按:当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诺齐克(1938-2002)在同胃癌搏斗了7年多之后,于美国时间2002年1月23日清晨去世,享年63岁。本报特辟专版,以示纪念。
《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 上网日期 2002年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