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et revelabitur quasi aqua iudicium et iustitia quasi torrens fortis |
约瑟夫S.奈尔 黄俊尧译
简介
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硕士生
作者:约瑟夫S.奈尔 黄俊尧译
美国:依赖中的巨人
【摘要】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S. 奈尔在美国《外交政策》2002年第3-4期撰文《依赖中的巨人》。认为,虽然当今的全球化加强了美国的影响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一定会带来反面的后果 ,即全球化网络在各国之间促生的相互依赖性。美国也处于和别国的相互依赖之中,单边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当代全球化进程的核心涉及到世界范围的相互依赖网络,美国则在全球化进程的各个维度都扮演着中心的角色。简单意义上的网络是体系中的一系列连接点。但是网络能够采用的形状和结构的数目惊人,且在连接的集中程度和复杂性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区别:例如一张蜘蛛网,一个电网,一座大城市的公交系统和互联网之间的区别。网络学者指出,在多数情况下,是网络的中心部分向外传递着影响力--也就是由网络中心控制着轮辐。
有些学者把全球主义视为一种附带美式网络中心和轮辐且影响波及美国以外世界的网络。如下的描述部分是真实的,即美国在四种全球化形态中居于中心地位:经济(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军事(它是军事力量遍布全球的惟一国家),社会(它是流行文化的中心)和环境(美国是最大的污染者,它的政治支持对于环境议题上的有效行动是必不可少的)。
那些拥护霸权或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人士为前述这幅全球网络的图像所吸引。然而,仅仅将当今的全球主义网络视为美利坚帝国在小国身上制造依附性的网络中心和轮辐,却是错误的。产生这样的错误至少有四个原因:首先,相互依赖网络的结构根据全球化的不同维度而有所不同。"网络中心--轮辐"的隐喻用来形容军事全球主义比经济、环境和社会全球主义更贴切,因为美国在这一领域拥有更大的支配性权力。即使在军事领域,大多数国家对来自邻国威胁的担忧远甚于对美国的担忧,这使得很多国家都乐意邀请美国的全球性权力来矫正当地的权力失衡。例如,多数东亚国家都欢迎美国在当地驻军以作为对兴起中的中国力量的某种平衡。
与此同时,在经济的网络中"网络中心--轮辐"的图像也是不准确的。打个比方,在贸易领域,欧洲和日本就是全球网络中可供选择的重要节点。在环境全球化中--考虑到非洲正面临威胁的物种或是巴西亚马逊雨林的未来--美国的地位也不会是最居中的。而且美国之所以被视为对生态的主要威胁缘于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经常会发生对美国政策的抵制。
其次,"网络中心--轮辐"的图像会产生误导效果,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互惠的可能或双方存在的弱点。即使在军事方面,2001年9月11日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已经令美国明白,其打击面覆盖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能力并没有使自己无懈可击。虽然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正如它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发现的那样,美国经济又是敏感的而且无力抵御全球资本市场风险的蔓延。在社会维度,美国输出的流行文化多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但是美国也较多数国家接纳了更多的思想和移民。最后,美国对于国外的一些超出其控制范围的行动具有高度的环境敏感性。因为即使美国采取成本高昂的措施减少了国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那些以烟煤作动力的工厂仍然会使气候很容易发生变化。
关于简单的"网络中心--轮辐"依赖图像的第三个问题是,它未能鉴别出全球网络中的其它重要关节点。对于新兴市场而言,纽约在资本流动中的作用很重要,但是伦敦、法兰克福和东京的重要性亦然。在社会和政治全球化进程中,巴黎对加蓬的重要性比华盛顿特区大得多;莫斯科在中亚仍然举足轻重。马尔代夫这个在印度洋上仅仅高出海平面几英尺的小国,对其他国家排放二氧化碳的潜在后果特别敏感。既然马尔代夫的敏感性必定取决于地理而不是政策因素,那么它也是十分脆弱的。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北京将比华盛顿同马尔代夫的关系更为紧密,因为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终会超过美国。因此对很多国家来说,美国将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最后,正如前述例子所揭示的那样,"网络中心--轮辐"模型没有考虑到全球网络结构中正在发生的变化。网络专家指出,当其他参与者之间出现结构洞隙--即"沟通鸿沟"时,处于网络中枢的参与者将获取最大影响力。在轮辐由于不经过网络中心而无法彼此沟通时,网络中心的中枢部位就会输出影响力。反之在轮辐可以彼此直接沟通和协调时,网络中心的影响力就会减弱。互联网的发展则提供了可以填平"沟通鸿沟"的廉价且具选择性的关节点。随着全球网络的结构从一个"网络中心--轮辐"模式演进为类似互联网结构的广泛分布模式,网络结构上的洞隙缩小了,中枢国家的影响力也相应减少了。目前的真实情况是,美国人是互联网上的核心。在21世纪之初,很大程度上美国人构成了全部互联网用户最大的一个分支。预测显示到2003年,美国将拥有1亿8千万网民,但是其他国家网民的总数也将达到2亿4千万。因此随着互联网使用范围的扩大,未来二十年的"沟通鸿沟"将更为凸现。
英语是当今互联网上最通用的语言,但是到2010年,中国在网民总数上可能会超过美国。另一方面,中文网站主要是被中国国内居民和海外移民浏览,汉语不会取代英语作为网上混合语言的地位。然而,用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托尼o塞奇的话说,因为北京有能力"塑造超越其自然边界的中华政治文化",所以汉语在亚洲的影响力还会增长。也正因为这样,中国才并不是孤立的。随着技术能力令人难以估量的扩展,更广泛的分布式网络结构会进一步发展。在未来亚洲拥有了10亿网民,而美国只有2亿5千万的时候,更多的网站、投资、企业家和广告商将被亚洲市场所吸引。
美国一直以来被描绘为一个凌驾于世界之上的巨人。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我们会发现美国的优势地位根据活动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且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国家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像美国这样的大国--或者实力稍逊的中国--比小国有更多的行动自由,但是他们也不能免于全球化后果的影响。这些国家并不是孤立的。难言好坏的是,技术正在赋予个人能力去做以往只有政府才能做的事。持续下降的成本增加了全球相互依赖网络的密度和复杂性。美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收益和进步。但丛长远看来我们仍寄希望于全球化本身去传播技术和经济能力,从而降低美国的领先程度。
(原文发表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2002年第3-4期74-76页)
《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 上网日期 2002年10月11日
--------------------------------------------------------------------------------
Copyright?2000 www.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社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