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
“网络政治学”已成为政治的中枢神经/刘海铭
[按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根本性革命。在网络社会中,谁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技术,谁就能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网络不仅是一种信息,更是一种新的资源,一种科学技术力量,一个强大的生产力,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影响力。它已经在政治意识、公民权力、政府决策、军事战争、国际政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和网民的政治活动已离不开网络了。网络及网络资源、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推动着政治发展。政治在未来社会直接表现为对网络的争夺、控制、利用,政治将围绕网络展开,网络成为政治的“中枢神经”。
虽然政治学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欧洲,但催生并孕育计算机网络的美国却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使网络政治学(Virtual
Politics)快速发展起来。目前美国的网民数和PC的家庭普及率都稳居世界一流。而其网络政治学的研究也较为发达。
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1995年在其著作《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一书中提出了“虚拟现实的政治——是指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的技术,将给政治带来的影响。”并说“数字革命在它的深层核心,是与权力相关的。”英国学者内尔·巴雷特(Neil
Barrett)1996年出版了专著《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澳大利亚学者大卫·霍尔姆斯(David
Holmes)1997年也主编了名为《虚拟政治学:电子计算机化空间的身份与社区》一书。英国专家布莱恩·罗德(Brian
Loader)1999年更出版了《数字民主》。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所言:“第三次浪潮不仅仅是个技术和经济学的问题。它涉及到道德、文化、观念,以及体制和政治结构——正如工业革命摧毁了先前的政治结构,或者使得这种政治结构丧失意义一样,知识革命——以及它所发动的第三次浪潮变迁——将对美国和许多国家产生同样的效果。承认这一历史事实的政党和政治运动将生存下去。”
网络政治学是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学科,网络成为政治活动的主线,政治活动的输入、转换、输出都依靠网络进行,其内容和特征与传统政治学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点。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网络政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要界定其研究范围。政治学起源于古希腊,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仍有争议和不确定。不过,尽管社会事务纷繁复杂,它的研究对象不外乎国家、权力或政策三个主要方面。与其相对应,其政治学也分别派生为国家政治学、权力政治学和政策政治学三大类。当今网络的发展在政治学的这些研究领域里不仅逐渐深入,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取代传统政治学,成为信息时代新的政治理论——网络政治学。
随着我国网络媒体影响力的飞速提升,网上研究网络对政客、政党、政府和政策(笔者称之为“四政”)影响的文章也多了起来,“网络政治学”(e-politics)正在缓慢地浮出水面。
电子计算机化空间跨越了国界线,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的界限,给现有政治理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更给现实政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加以深入研究。
毫无疑问,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在社会进化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日益彰显。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政府不重视对网络政治(学)的研究,各种形式的“政治灾难”的发生就会在所难免。但目前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网络政治学事实上还没有真正问世。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网络政治学将会在网络中诞生。
网络在民主参与、直接性、公开性等方面都达到了现代政治所能要求的最高程度,因此,网络政治给现实政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用计算机网络改变现有政治形式也不再仅仅是一种猜测和理想的设计了。
网络政治的特点是:
一,直接性。在网络政治中,任何人不需要再由别人来代表自己,他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政府的议案进行投票。由此,公民直接参政议政是网络政治的一种最突出的表现。
二,平等性。平等在政治上表现为:一是人人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二是这种权利在人与人之间应该没有差别。网络对政治平等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网上,只要符合法律允许的参政条件,你的意见与政治家的意见一样亲切可见。比尔·盖茨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优点之一是“虚拟平等”远比现实世界中的平等容易实现。在虚拟世界里,每个人的平等政治权利都得到了保障。
三,快捷性。政治事件的发生、你的意见、政治家的态度以及政府决策和相关表决结果,这一系列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和内容,在网络上是以光速传播的,因此政治活动变得非常迅速。除此之外,网络政治还具有方便性、廉价性等特点。
现阶段网络对政治发生影响和引导作用的现状:
一、网上现有的文章大都出自“民间学者”(更确切地说是“IT评论家”)之手。这些文章大多是在仓促间完成,所以在立意和措辞上都还不够精致。但笔者认为,这丝毫不能降低这些自由思想者对我国网络政治学的开拓性贡献。正是有了他们的抛砖引玉,学院派学者们才能够站在他们的肩上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构建。
二、网上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民众的立场出发研究网络对政治的影响。迄今为止,笔者尚未发现系统探讨“四政”如何引导、控制网络的文章。笔者盼望能早日读到这样的破冰之作,以便尽早完成对我国网络政治学的全面奠基工作。
三、即使是那些研究网络如何影响政治的文章,目前看来也是粗糙而破碎的,还有很多方面,如网络民意(简称“网意”)的生成机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模式、民意的放大与提升、民意与“四政”间各种“中介”——表现为各类政府和非政府的、自觉和不自觉的智囊(组织)——的认定与作用、“四政”对“网意”的评估与吸纳(即“民意”与“官意”的融合过程),没有展开深入的研究。
四、网上的有关文章只是对我国网络政治实践的总结。换言之,相关的理论构建是滞后于我国的网络政治实践的。现在看来,我国的网民们还没有发现网络影响政治的其它途径。由于较为系统的研究尚未展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无从谈起。
可以设想网络民主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形式是:
一,参与式民主。它意味着公民可以获得决策所需的信息,并实际参与决策的制定,大家通力合作以帮助领导者完成决策所需的各项工作。这是因为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大家参与经济、社会、政治决策的制定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网络提供的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又大大降低了全民参与的社会成本。所以,不论是大众参与的需求方面,还是技术和成本方面,参与式民主都对现实政治构成有力挑战。
二,半直接式民主。它是依赖代表和依靠人们自己这两者的混合。代议制概念已经受到挑战:如果选民的意见不一致,那么代表人究竟在代表谁呢?与此同时,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助手的支持和外来专家指教。代议制政府作为最终代理人的理论也就崩溃了。因此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现在由少数代表掌握的决策权,也许不得不逐步回到选民手中。然而,这就必须有新的体制和新的技术。网络政治的出现与发展,使之成为可能。
三,远程式民主。由于网络政治跨越了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有形边界,使得全球各地相同目标、兴趣相近的个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往,参与民主政治的各项活动。它使人们在家里甚至在当地社区就可以参与讨论或者参与政治过程。
本文参考和综合毕研韬老师的《呼之欲出的“网络政治学”
》,文心老师的《网络时代的政治学》,唐杰老师的《试论网络政治学》等文章中的观点和段落,只为学习和研究参考,也希望学术界同仁及早介入“网络政治学”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