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法 评 论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人性·历史·我们的精神家园

——读林达《我也有一个梦想》

一水寒

林达写的《我也有一个梦想》确实是一本好书,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美国和她的理想的全新的视角——近距离看美国,深入到美国的文化传统的内部,通过切身的体会去理解美国的文化和理想。虽然姚建宗老师很早就建议我们读读这本书,但鉴于我当时的狭隘和偏见,对这本并不怎么放在心上,甚至有些鄙视,因为她不是学术性的著作。可当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这套书中的另一本名叫《总统是靠不住的》之后就迫不及待的要去寻找这本书来看,越看越感觉自己偏执的可笑。可以说这本书连同林达写的《总统是靠不住的》和《历史深处的忧思》比很多所谓的学术著作更有可读性,更能让人真切的理解美国和美国的理想,而很多所谓的学术著作除了武断的用各种所谓的方法进行所谓的学术性的论述外几乎不能再做更多的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也许真的最原始的才是最真实的,在带了很多自己的主观的臆断以后的所谓的反思反而失去了让我们真实的了解的一件事情的可能。 《我也有一个梦想》主要说的是美国的与种族有关的问题,以1992年洛杉矶骚乱为引子,向我们描述了美国的整个的种族问题的历史,从最初的奴隶制的建立,到奴隶制的废除,直至最后的种族隔离的解决,系统的让我们了解到了整个的美国的种族问题的源与流。书中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原来我们没有认识到的问题:废除奴隶制的斗争贯穿于整个的奴隶制的建立乃至最后废除的历史,反对种族隔离的声音也始终响彻在种族隔离制度的上空,并且这些反对的声音最初不是来自黑人而恰恰是白人自己。而我最感到思之而不解但却又为之感动的是美国人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奴隶制和种族隔离的废除都是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宪法)内逐步的通过对宪法的解释而完成的。我想这样一个如此有生命力和弹性而又真切的体现了人追求自由平等的宪法是世界上除美利坚民族之外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的。也许美国的建国的国父们真的是太有历史眼光了,虽然他们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但他们却知道自己的历史局限性,在建立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最高理想的同时为后代弥补自己的局限性的留下了可行的途径。 然而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初来到北美这块大陆的英国的清教徒和教友派的移民,他们能站在利益诱惑之外而坚决的反对奴隶贸易,而且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黑人争取自由!“他们在对一个重大课题进行思考的时候,他们重视的是道德层面的逻辑推理,种族归属却没有成为他们的一个判断依据。”[1]看看下面这些话吧:“……他们是黑人,但是我们不能想象,只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就能有更大的权利令他们为奴,就像我们对其他白人,也没有这种特权。……我们对不同辈分、不同血统和不同肤色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2]“所有的人生而平等,并具有明确的、与生俱来的、基本的和不可剥夺的权利;依据这些权利他们得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自由。” [3]“这种对人进行出售和奴役的行为,直接践踏了造物主赋予全人类的自然权利。我们以及各州都誓言要为自由而战斗到底,而这种行为与这样的誓言是完全背道而驰的。”[4]

林达在这本书就深刻的思考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是什么使他们能抛弃种族的偏见而为黑人奴隶们的自由而不断的斗争?!为什么为了废除奴隶制不惜进行一场战争(南北战争)?!文中林达这样写到:

“前几年我们去纽约,在著名的哥伦比亚的校园里逛了一圈。校园里有一座罗丹的雕塑‘思想者’。是用原作的模子翻制的。记得以前我们只有机会看到这个雕塑的照片,虽然看不真切,但是依然很惊讶罗丹的构思:在地狱的门口,‘人’,坐下来‘思想’。

现在我终于有机会真的站在这个雕塑之前,突然不可抑制地想到,‘他’只不过是静静地座在那里,为什么我们会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他’有在想些什么呢? 我确信,他思索的,不可能是别的,一定还是当年他站在‘猿’与‘人’之间,第一次想到的那个亘古不变的‘原始问题’:‘人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是什么呢?’。人类,不论他走到什么时候,他的面前总会出现一道新的道德门槛,在这道门槛面前,他不得不坐下来,思索。这个问题是永恒的,超越一切的。其原因却是出奇的简单:他是‘人’,当然就想知道,什么是‘人性’而不是‘兽性’。怎么做,才可以称自己是‘人’,而不是‘兽’。

总有一些人,他们不会轻易跨过道德门槛,他们会坐下来思索,这就是人类的希望,也是北美这片土地的希望。 作为北美精神主导的北方,对于奴隶问题,一直可以看到比较清楚的这样一个‘人’在思考的线索。那就是,在遇到黑奴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问题的时候,这里有一些人本能地开始从人性的角度思考。提出质疑。在利益的潮流袭来时,他们的坚持就会奇迹般地渐渐显示出力量。”[5]

“他们(最初来到北美的英国的清教徒——引者注)把自己与世俗世界拉开距离之后,探索人与神的深远的哲学问题。这样任何可能找到的世俗利益的借口,都必须被拒绝在宗教的门外。”“他们更习惯于在世俗诱惑的面前,作出理性的思考。”[6]

“在教友派的圣经精神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精神。这使得教友派成为北美最早提出各种族平等相处理想的教派之一。”[7]

“北美思想主导的北方出现的这些早期的质疑,形式和深度都并不相同。但是,在人性的普遍原则下,拂去外表,我们发现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坚实内核,那就是,新移民纵有万般理由,他们难道就因此真的具有剥夺他人自由的权力吗?这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北美开拓初期,他们第一次试图离开自己的困境,离开自己相对优越的地位,站在那些他们还完全无法理解的黑人的立场上,质问这个人类行为的合理性。”[8]

“在了解了类似马萨诸塞和宾西法尼亚这样的相关历史之后,才发现这些历史文件所表达的一波三折,实际上很典型地反映出了北方一个逻辑的历史进程。他们都有过一个最初的人性思考和结论,也都有过一个抵御不了包括“王朝利益“在内的欲望浪潮冲击的阶段。但是最终人道的坚持终于战胜了人类贪欲的一面,人类在对自身的反省中,走出坚实的一步。因此,这里走过的最初一段路程,并不是你我原来所想像的,奴隶制从兴起到终结的历史,就完全是白人奴隶主和黑人奴隶之间压迫和反压迫的对抗史。基于我前面提到过的原因,当时黑人还不可能成为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实际上,从一开始,这就是人类良知和愚恶在自己内心的角逐。你已经看到,在这段历史中,这场角逐主要发生在北美殖民地的白人内部。这时,我们发现,原来人类的思想和人性反省是进步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力。”[9]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历史阶段,黑人就没有力量,只是他们的力量是无声的。黑人的力量就是他们失去的自由,就是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他们以深重的苦难聚集起一个巨大的力量,逼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检验人类对于人性的自省能力。”[10]

“一快土地,一群人,乃至整个人类,它的真正希望所在就是它的自省能力和良知醒悟,而这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11]

也许林达的结论是对的,那就是我们在不停的追问,不停的追问“我们为什么是人而不是其他生物”。正是在这不停的追问中,我们自己使自己脱离了兽性,而思考“人”的问题。也只有在这不停的追问中我们人才是“人”而不是其他的生物。正是在这样的思考和追问中,我们抛弃了我们的所有的种族的偏见,远离的利益的诱惑,而去为那千万的遭受苦难的人争取自由平等和幸福。

虽然这些符合人性的声音在开始时是非常的微弱,然而他的意义却是巨大的,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起初这样的声音可能十分微弱并且饱受压制,他代表的崇高的理想无法实现,但历史最终终究会对这些声音的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答。当然也许只有历史才能给这些微弱的声音以最好的注脚,只有历史才能回答为什么这样的声音是如此的宝贵,因为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时间性的我们可能由于自己的局限性而没有办法认识到这样的声音的可贵之处,但这些最初的涓涓细流终会汇成汹涌澎湃的急流。 “尽管当时很少人认为这样螳臂挡车的行为(马萨诸塞州的清教徒反对奴隶贸易的行为——引者注)有什么意义。但是当你 看到,一百多年以后,摧毁奴隶制的烈焰就是起于这最初的一点点火星,你就会感受到思想的力量。”[12]

“清教徒们始终没有放弃的这样一个出于宗教理念的道德诉求,也在一百多年来逐步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思考。这种气氛导致了在独立战争后,北方对于奴隶问题的彻底反省。”[13]

这样的起初非常微弱的声音不仅唤醒了无数的白人,也使无数的黑人认识到了自由平等的宝贵,并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而不断的努力着斗争着,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是非暴力的(正是这种非暴力的才真正使黑人们能在美国的自由平等的理想下真正解放自己)。可以说以后黑人们为自己的自由而斗争均发源于这最初的微弱的白人们的基于人性的思考后而发出的声音。

“这份申诉书(黑人们给马萨诸塞州的总督要求给他们“生而自由”的天赋权利的申诉书——引者注)出现在马萨诸塞并不偶然的。你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适当的土壤,根本不可能在两百年前的黑奴中间,生长出这样一棵树苗,没有合适的气候,它也不可能如此健康、茁壮,并切理直气壮地展现自己虽然微薄,却是由苦难积累起来的力量。因为,你可以说,追求自由,这是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这些黑人第一次清晰表达出来的天赋人权的理论、基督教的教义、法制的概念,却不是他们从自己的家乡带来的。”[14]

“从这份申诉书中,你可以看到黑人为争取自己迈出的第一步,你也同时可以看到马萨诸塞的早期清教徒们的身影。他们逮捕一个斯密斯船长,送回了几家黑人,并没有阻挡住奴隶交易的浪潮。但是他们持续一百多年的努力,有了今天这样的结果:黑人的逐步觉醒和白人的反省。”[15]

读完这本并非学术著作却胜似学术著作的好书,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假如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到了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我们是否会进行人性的思考而放弃那利益的诱惑,为人的自由和平等而去斗争?还是去鼓吹什么本土资源和儒家现代化而放弃了对人性本身的思考?我们现在需要的不也是这样的基于对人性的思考的微弱的声音吗?早在上世纪初页我们的前辈们就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我们的当代的学者们不也应该将此微弱的声音继续说下去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我们的国民不懂民主自由平等而放弃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呢?我想这样的声音即使很微弱,但因为它是符合人性的,就总有一天成为一个强大的震人心魄的怒吼。像黑人们逐步的从奴隶制和种族隔离下解放出来一样,只要我们的努力着,我们的国民也终有一天会生活在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即使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改进。我深信只有符合人性的才是永恒的,只有经过对什么是人,我们为什么是人的思考,我们才会找到人类的精神家园。唯一值得我们去崇敬的也是那些去思考人与兽的区别,在种种诱惑面前没有迷失自己,而是站在人的角度去为弱势群体某取自由和平等的对待的人。

--------------------------------------------------------------------------------

[1]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3页。

[2]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1页。

[3]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9页。

[4]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9页。

[5]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9—40页。

[6]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2页。

[7]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1页。

[8]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2页。

[9]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4页。

[10]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4页。

[11]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5页。

[12]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5—46页。

[13]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6页。

[14]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8页。

[15] 林达著:《我也有一个梦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8—49页。